當前,平抑價格、遏制通貨膨脹是中國政府工作中zui為重要的任務之一。今年以來,相關政府部門為此頻繁調高存款準備金率,緊縮信貸,日前還對增強市場漲價預期的領頭企業予以行政罰款處罰。然而,對于已經遠高于市場水平,并可以輕易推高多數消費品價格的成品油價卻允許其依舊上調。相比之下,部門政策同整體經濟政策目標之間的矛盾、部門政策之間的矛盾躍然眼前。
如上文所指,成品油定價的調整有政府部門的制度作為保障。不過,理性地講,維持壟斷高價不可能是中央政府的本意初衷。能源政策問題的專業性強,政府行政部門缺乏具有足夠專業知識的人員,政策制定往往需要尋求業內專家的支持。由于中國石油行業結束計劃經濟體制管理的時間不長,目前尚未真正步入市場化階段,所謂的業內專家基本來自大型國有壟斷企業。而且,這些企業脫胎于計劃經濟時期政企不分的石油化工部門,同出自這些部門的部分高層官員有著這樣那樣的。自然,壟斷企業具有便利條件,通過各種機會和渠道影響行業市場政策的形成,讓公共政策的內容實質上為企業的壟斷利益服務。這在以成品油定價機制為代表的中國石油行業相關政策上體現得相當明顯。
我們注意到,壟斷企業通過影響政府政策的形成來追求不正當利益往往假以國家利益的名義。石油行業的三大壟斷油企均為國資委下屬央企。一直以來,央企“做大做強”似乎就等同于實現國家利益這樣一個偽命題,就是為極力掩蓋這些企業憑借行政壟斷力量排斥競爭、獲取不正當利益而制造的借口。國有企業的保值增值,央企追求“做大做強”本屬正常,但這些企業財務業績上的“強大”若是憑借行政資源創造并鞏固壟斷地位,通過與民爭利的方式得以實現就無法得到社會認同。2010年9月剛剛卸任國資委主任的李榮融在夏季達沃斯論壇拋出三大國有壟斷石油公司“壟斷有功論”就反映出部分政府官員的思維依然停留在計劃經濟時期的水平,對于市場競爭的價值和壟斷的危害有意無意地視而不見。冰山一角足以反映出政府管理經濟的思維、能力和手段同現實需要具有相當距離,致使國有壟斷企業的行為得以背離政府的整體政策目標。
當前的現實表明,排斥競爭和與民爭利的央企發展模式暴露出政府政策目標缺乏整體一致性。國家發改委的偽市場化成品油定價機制同抑制通脹的政策目標存在內在沖突,不可兼得。沖突的政策目標表明,面對抑制通脹這一大局,國家發改委繼續維持現行成品油定價機制無異于作繭自縛。以實質放開石油進口,對壟斷石油企業適用反壟斷法為基礎,國家發改委果斷放棄成品油定價權,廢止現行成品油定價機制,使成品油價同接軌,是解決國內相關經濟問題和弱化相關社會矛盾的*選擇。
只要政府不轉變管理經濟的計劃經濟思維模式,不保持對市場競爭理念的敬畏之心,不警惕特殊利益集團對政府政策形成的失當影響,繼續縱容壟斷企業的行為不受法律約束,中國成品油價必然會長期地、常態地高過市場水平,乃至繼續出現經常性、季節性和制度性的“油荒”,給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帶來遠超出市場所能產生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