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儲能系統綜合實訓設備設備配置:部署10套模塊化儲能系統(含鋰電、液流電池雙技術路線)、1套電網模擬裝置(0-400V可調)、20臺高精度測試儀器(充放電循環效率≥95%)。
安全標準:符合GB/T 36276-2018《電力儲能用鋰離子電池》安全規范,配置三級防護體系(絕緣監測、熔斷保護、氣體滅火)。
數字化支撐:集成數字孿生系統,實現設備狀態實時監控(數據采樣率1kHz)、歷史數據追溯(存儲周期≥2年)。
第二章 可開展的實驗項目
2.1 基礎技能訓練實驗
2.1.1 儲能系統集成實驗
實驗1:電池簇串聯配置與絕緣測試
學生需完成4組磷酸鐵鋰電池(3.2V/100Ah)的串聯組裝,使用絕緣電阻測試儀(量程0-1000MΩ)檢測極柱對殼絕緣電阻(目標值≥500MΩ),對不合格電池簇進行漏電定位(誤差≤±5cm)。
實驗2:PCS并離網模式切換
在模擬電網(電壓220V±10%、頻率50Hz±0.5Hz)環境下,操作儲能變流器完成并網至離網的無縫切換,記錄切換時間(目標<20ms)與負載波動范圍(電壓變化<5%)。
2.1.2 能量管理實驗
實驗3:峰谷套利策略驗證
設定分時電價模型(峰段1.2元/kWh、谷段0.3元/kWh),通過EMS制定充放電計劃(SOC維持20-90%),計算日收益(目標≥200元/MWh)與電池衰減成本(循環次數≥6000次)。
實驗4:微電網頻率支撐
模擬電網頻率跌落至49.2Hz,觸發儲能系統調頻模式(下垂系數0.5-5%可調),驗證功率響應時間(目標<200ms)與頻率恢復精度(目標±0.05Hz)。
2.2 高階綜合實驗
2.2.1 多能互補系統集成
實驗5:光儲充一體化系統調度
集成光伏模擬器(最大功率10kW)、儲能系統(50kWh)、直流快充樁(60kW),設計能量路由策略(光伏優先自消納、余電存儲),實現充電樁利用率提升30%(目標≥8小時/天)。
2.2.2 故障診斷與應急處理
實驗6:電池組一致性修復
人為設置單體電壓差異(最大偏差>300mV),指導學生使用主動均衡模塊(均衡電流5A)進行容量校準,目標電壓極差<50mV,修復時間≤15分鐘。
實驗7:PCS IGBT故障排查
模擬IGBT過熱(結溫>150℃)導致降額運行,通過熱成像儀定位故障模塊,更換損壞器件后重新測試輸出波形(THD<3%),記錄維修工時與備件成本。
第三章 對學生實操與教師教學的價值
3.1 學生能力提升路徑
3.1.1 技能進階體系
認知層:通過虛擬拆解儲能系統三維模型,識別BMS、PCS、消防單元等關鍵部件功能,完成結構認知考核。
基礎層:按作業指導書完成電池組串并聯、通訊線纜連接(Modbus RTU地址配置正確率100%)。
應用層:處理復雜工況(如電網電壓驟升10%時儲能系統反孤島保護動作),生成符合國標的運行日志(數據字段完整率100%)。
創新層:設計混合儲能系統(鋰電+超級電容)控制策略,優化動態響應速度(目標<50ms)與循環壽命(提升≥20%)。
認證層:通過人社部“儲能系統工程師"認證,獲得高壓電工操作證、BMS調試員等職業資格。
3.1.2 職業素養培養
嚴格執行操作規范:
接觸高壓設備前進行“斷電-驗電-放電-接地"四步操作;
電池拆解區強制穿戴防酸服與護目鏡;
運維報告需雙人復核簽字后方可提交。
嵌入真實事故案例,分析失效根本原因(絕緣監測失效、消防響應延遲),強化安全底線意識。
3.2 教師教學支持功能
3.2.1 智能教學管理平臺
全景監控:教師終端可實時查看20個工位的設備狀態(電壓、溫度、SOC)、操作視頻(多畫面分屏)、報警信息(分級推送),支持遠程鎖定危險操作。
虛擬教研室:內置教學案例庫,支持教案協同編輯與版本控制。
數據分析:自動統計實驗完成率、常見錯誤類型(如接線錯誤占比)、技能薄弱點,生成班級能力矩陣圖與個性化提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