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不可多食,但是需要適量攝入
都說老百姓的生活就是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可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們的生活中又多了一種味道,那就是味精。只要在做菜的時候稍稍添加一點,就可以讓飯菜變得更加鮮美。
然而,很快就出現了一些有關味精的負面傳言,味精會致癌!味精對身體有害!于是,大家對于味精的態度就變得又愛又怕起來。
不過近,又有另外一種聲音來為味精“正身”:別談味精色變,味精里含有大量谷氨酸,這是人體所需要的一種氨基酸,96%能被人體吸收,形成人體組織中的蛋白質;它還能與血氨結合,形成對機體無害的谷氨酰胺,解除組織代謝過程中所產生的氨的毒性作用……
味精究竟是個什么東西?各種有關味精對身體有害的傳言又是否靠譜?這兩天,記者咨詢了相關專家,幫大家正確認識味精。
七成家庭做菜不用味精
杭州的蔡女士是位相當傳統的家庭主婦,退休后保障家人的飲食健康成了她每天重要的事情。“外面店里燒的東西不衛生也就算了,而且還特別不健康,吃多了肯定對身體不好,所以我是要求他們盡量在家吃飯。”蔡女士認為,外面飯店除了油鹽普遍放太多外,不好的就是,為了用鮮味來吊住客人,總免不了放很多的味精,“味精是人工做出來的東西,吃多了總沒好處,我在家里不用的。”
我們在某農貿市場門口隨機問了20位馬大嫂,有14人堅定地回答,“家里不用味精已好多年”,而且這七成人不用味精的理由也是相當一致,擔心吃了味精會對身體有害,尤其是在癌癥越來越高發的當下,味精致癌說更是令不少人對其敬而遠之。
但在調查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味精的忠實粉絲,他們無論做什么菜都非放味精不可,認為沒有味精的話飯菜就會變得不好吃,這樣的人在受訪人群中占到了兩成。
剩下的一成受訪者,對味精會有選擇性地使用,比如感覺嘴巴淡而無味的時候弄點味精開開胃,做一些味道清淡的蔬菜時放一點提提鮮。
選味精要看清谷氨酸鈉含量
心悸、哮喘、腹痛、肥胖……在所有有關味精有害健康的傳言中,大家在意的無疑是“味精會致癌”的說法,尤其是在癌癥越來越高發的當下,一句話的威懾力極大。那么,味精與癌癥到底有沒有關系?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這種物質本身是不致癌的,但如果使用不當的話,就有可能會致癌。關鍵就在于烹飪方法是否正確。谷氨酸鈉在超過120℃的高溫環境中會變成焦谷氨酸鈉,而焦谷氨酸鈉可能致癌。”浙江省營養學會理事、西溪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營養工作室負責人繆琴說。
所以,繆琴每次給社區居民普及營養知識時,肯定會提醒大家,做菜時可以適當加點味精,但怎么加是有講究的,時間點的把握很重要。如果是在爆炒時將味精跟其他調料一起加,就可能對身體有害;可如果是在炒好后起鍋前加,那就可以避免有害物質的形成。
另外,陳鈞老師也認為,谷氨酸鈉本身不致癌,但味精中除了谷氨酸鈉之外難免摻雜了一些雜質,雜質可能致癌,得看提取工藝的高低。
市場上供應的味精,谷氨酸鈉含量分為80%、85%、90%、95%或99%不等。低于80%的只能稱之為調味品,其他成分以食用鹽等作填充料。這就要求大家在選購味精時能擦亮眼睛,看清谷氨酸鈉的含量
立即詢價
您提交后,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