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培養瓶與臨床血培養時的注意事項
閱讀:3588 發布時間:2018-9-26
血培養瓶與臨床血培養時的注意事項
成功診治敗血癥的關鍵在于送檢血培養,而如何提高血培養的檢出率呢?
1.足量的血標本是從血液中分離出病原菌重要的環節。
成人應采血10ml,嬰幼兒2-5ml以上。試驗證明,當培養的血量從2ml增加到20ml時,血培養的陽性率增加30%-50%,培養的血液量增加1ml,陽性率增加3%-5%。
2.抽血時間及次數:在寒戰或發熱后盡快抽取血培養。
為提高檢出率和方便解釋結果,連續培養3次,間隔時間依病人臨床癥狀而定:
1)持續發熱病人可每天一份;
2)間歇發熱病人在體溫上升期采血;
3)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疑似病人,3份血培養應至少間隔15分鐘在一天內完成,如果24小時培養后仍為陰性,可再留取3份;
4)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疑似患者,3份血培養應至少間隔15分鐘在一天內完成,如果24小時培養后仍為陰性,可再留取3份。
3.應同時送兩種培養瓶:需氧瓶和厭氧瓶。只送需氧瓶不符合規程,造成漏檢。
自閉合體腔收集的體液標本(如胸腹水,關節積液,心包液,腦脊液)可注入血培養瓶進行培養,可提高檢出率。
血培養瓶做血培養時還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采血時機應在病人畏寒寒戰時或發熱高峰時采血;
2.三次抽血應選不同部位的血管;
3.每個血培養標本應接種10ml血以上;嬰幼兒血中含菌量相對較高,每次可采血1-3ml,較大兒童可采5ml;
4.如采血前病人已經應用過抗菌藥物,采來的血樣可在凝血后,拋棄血清,挑取凝血塊搖碎后作培養。
有條件的情況下,可在血培養瓶中加入病人使用過的抗菌藥物的拮抗劑,如病人使用過青霉素,可在培養基中加入β-內酰胺酶以破壞青霉素;如病人在抽血前應用過氨基糖苷類藥物,可在培養基中加入硫酸鎂,通過鎂離子拮抗氨基糖苷類藥物。通過這些方法可以使血液中殘留的少許細菌得以在培養基中生長繁殖提高培養陽性率,從而明確致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