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CC菌株復蘇算不算傳代?種子批系統+5代傳代法則破解實驗室管理難題
多年來,ATCC(美國典型培養物保藏中心)提供的微生物標準品已被CLSI(美國臨床和實驗室標準研究所)和USP(美國藥典)等國際權-威標準廣泛納入制藥及醫療質量控制體系,廣泛應用于產品質控、對照實驗及菌種鑒定。然而,盡管使用規范已高度成熟,實驗室在傳代次數管理、非參考菌株傳代閾值界定等實操環節仍存在顯著挑戰。這一問題在制藥微生物領域專業論壇(如PMFList)中持續引發討論,凸顯了制定統一操作框架的迫切性。
一、參考菌株命名差異與來源要求
參考菌株的命名差異加劇了實驗室對微生物標準品管理的困惑。在CLSI和USP的各類文件中,這類培養物被分別稱為“對照菌株”“標準培養物”“參考菌株”“測試菌株”或“質量控制菌株”,其中“參考菌株”或“參考培養物”的稱呼較為普遍。
盡管這些術語常被混用,但兩個組織均強調,參考菌株必須來源于權-威機構,ATCC(美國典型培養物保藏中心)是主要的推薦來源,這為實驗室選擇參考菌株提供了明確方向。
二、ATCC參考菌株的傳代培養體系
ATCC的參考菌株通過傳代培養制成“儲備培養物”,再通過每周或每月的定期傳代培養制成日常使用的“工作培養物”,工作培養物通常以斜面形式保存。然而,這種傳代培養方式引發了人們對其是否源自原始參考菌株的疑問。
(一)傳代計數規則的演變
核心爭議在于如何界定“一次傳代”的計數規則。
早期USP36-NF31<51>抗菌測試的原始定義為:“一次傳代指將生物體從已建立的培養基轉移到新鮮培養基的過程,所有轉移操作均計入傳代次數”。但未明確"已建立的培養物"的具體內涵。
現行USP<1117>《微生物最佳實驗室規范》對此進行了重要修訂。更新后的定義為:“傳代指微生物從活體培養物轉移至新鮮培養基并實現增殖的過程,任何形式的傳代培養均視為一次轉種/傳代。”這一修訂有效解決了原定義的模糊性,根據新定義,ATCC冷凍或凍干菌株的解凍或水化操作不計入傳代,只有將其接種至新鮮培養基并完成生長后才計為首-次傳代。
因此,將ATCC冷凍或凍干小瓶中的參考菌株復蘇制備成儲備培養物屬于首-次傳代,而將儲備培養物轉種為工作培養物則構成第二次傳代,后續每次轉種均累計增加傳代次數。通過統一術語和明確定義,為抗菌效果測試提供了清晰可追溯的傳代計數標準。
在微生物實驗室實踐中,除ATCC官-方提供的標準菌株外,商業機構常通過“ATCC衍生”方式獲得培養物——即從ATCC參考菌株出發,經過一次或多次傳代培養獲得的菌株。
(二)“ATCC衍生”培養物的管理
在微生物實驗室實踐中,商業機構常通過"ATCC衍生"方式獲得培養物,即從ATCC參考菌株經一次或多次傳代培養所得。CLSI認可符合資質的商業菌株供應商,但要求實驗室必須關注菌株傳代歷程,從原始ATCC參考菌株到最終工作培養物,通常會經歷1-2次傳代過程。
三、參考菌株管理的推薦系統與標準
(一)種子批系統的應用
USP推薦采用種子批系統管理參考菌株,該系統與ATCC使用的系統一致。操作流程為:先將ATCC參考菌株一次性制備多個重復傳代培養物,這些源自同一代原種的重復培養物作為實驗室的初代種子庫存儲;再將初代種子培養物傳代至第二代,用于制備工作菌株的多批次培養物,以此規范實驗室參考菌株的保存流程。(圖1)
(二)傳代次數控制標準
不同標準對傳代次數的要求存在顯著差異。CLSI早期標準對傳代頻次要求模糊,后續修訂版提出三級傳代限制,但推算后原始菌株累計傳代可能達七次。而USP標準通過<1117>章節明確規定,實驗室工作培養物與ATCC參考菌株的傳代差值不得超過五次,<51>條款強調“檢測用活體微生物不得超出原始ATCC菌株五代傳代” ,這一量化標準被制藥行業廣泛采用,ATCC官-方也確認五代傳代限制是維持菌株遺傳穩定性的最佳實踐。
(三)儲存溫度與維護要求
菌株的儲存溫度對其生物學特性及存活率具有顯著影響,各標準機構對此給出了詳細指引。
1、CLSI標準
(1)原代培養物:
短期保存:-50℃至-70℃保存1年。
長期保存:-70℃以下。
延長儲存:-20℃或更低溫度(優先推薦-70℃以下)
(2)工作培養物(斜面):
短期保存:2-8℃環境,保存周期≤4周。
2、USP36-NF31<51>條款
(1)培養物:必須儲存于液氮或-50℃以下的機械冷凍設備。
3、ATCC標準
(1)冷凍菌株:
長期保存:液氮氣相環境或-80℃機械冷凍箱(避免直接浸入液氮)。
甘油保護劑:含50%甘油的菌株可短期保存于-20℃(≤1個月),需避免溫度波動(如反復凍融)。
(2)凍干菌株:2-8℃保存。
(3)凍干菌株(斜面):2-8℃保存≤1周。
4、特殊注意事項
質控菌株(如攜帶耐藥基因質粒):需嚴格遵循CLSI最新標準。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