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基因重組技術優化紅霉素生產菌株的代謝通路,顯著提升其發酵效價。采用CRISPR-Cas9系統靶向編輯聚酮合酶基因簇,并結合威尼德電穿孔儀實現高效基因導入。通過發酵罐培養驗證,工程菌株效價較原始菌提升62%,生物量增長穩定。研究結果為工業化紅霉素生產提供了高效菌種改良方案。
引言
紅霉素作為一種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和畜牧業。其工業生產依賴于放線菌(如 Saccharopolyspora erythraea)的發酵,但傳統菌株存在代謝副產物多、效價低等問題。基因重組技術通過定向改造關鍵酶基因或調控元件,可精準優化菌株代謝網絡,已成為微生物發酵領域的研究熱點。
紅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ery 基因簇)的調控優化,通過敲除競爭途徑關鍵基因 eryBIV 并過表達限速酶基因 eryAI,結合啟動子工程強化前體供給,旨在構建高效紅霉素工程菌株。實驗系統驗證了基因編輯對菌株生長及產物合成的影響,為工業化應用提供理論依據。
1. 實驗部分
1. 材料與方法
1.1 菌株與培養基
原始菌株:Saccharopolyspora erythraea ATCC 11635(保藏于某試劑保存液)。
種子培養基:葡萄糖 20 g/L,豆餅粉 15 g/L,磷酸二氫鉀 2 g/L,pH 7.2。
發酵培養基:甘油 40 g/L,玉米漿 25 g/L,硫酸銨 5 g/L,碳酸鈣 10 g/L,微量元素溶液(某試劑)1 mL/L。
1.2 基因重組載體構建
(1)靶基因篩選:通過轉錄組分析確定 eryBIV(競爭途徑甲基轉移酶)和 eryAI(聚酮合酶核心單元)為關鍵靶點。
(2)CRISPR-Cas9系統設計:合成靶向 eryBIV 的 sgRNA(序列:5’-GACGTCAAGGTCATCGCCGT-3’),并構建同源重組模板(含強啟動子PkasO*驅動的 eryAI 過表達盒)。
(3)載體組裝:使用威尼德分子雜交儀完成質粒連接,重組質粒pCRISPR-ery經測序驗證后轉化至大腸桿菌DH5α(某試劑制備感受態細胞)。
1.3 基因轉化與篩選
(1)電穿孔轉化:收集對數期菌體,用某試劑預處理后,通過威尼德電穿孔儀(參數:1.8 kV,5 ms)導入重組質粒。
(2)抗性篩選:在含安普霉素(50 μg/mL)的平板上篩選陽性克隆,并通過威尼德紫外交聯儀驗證同源重組效率。
(3)基因型鑒定:設計引物擴增 eryBIV 敲除區(F: 5’-CTACGAGGTCGATCTCGAC-3’,R: 5’-GTCGAGATCGACCTCGTAG-3’),瓊脂糖電泳確認1.2 kb片段缺失。
1.4 發酵工藝優化
(1)搖瓶培養:工程菌株接種至種子培養基(30°C,220 rpm,48 h),轉接至發酵培養基(接種量10%)。
(2)5 L發酵罐控制:溶解氧維持30%,pH自動調節至6.8,補料階段流加甘油(某試劑)和丙酸前體。
(3)效價檢測:取發酵液離心,上清經某試劑萃取后,采用HPLC(C18柱,流動相乙腈-磷酸鹽緩沖液)定量紅霉素A。
2. 結果與分析
2.1 基因編輯效率驗證
威尼德原位雜交儀檢測顯示,重組菌株 eryBIV 敲除效率達78%,eryAI 轉錄水平提升4.3倍(qRT-PCR驗證,p<0.01)。
2.2 發酵性能對比
(1)效價提升:工程菌株發酵168 h時紅霉素效價達8,520 U/mL,較原始菌株(5,260 U/mL)提高62%。
(2)副產物抑制:HPLC圖譜顯示,工程菌中副產物erythromycin C占比從12.3%降至4.1%。
(3)生長曲線:工程菌生物量(DCW)與原始菌無顯著差異(p>0.05),表明代謝重構未影響菌體增殖。
2.3 關鍵酶活性分析
聚酮合酶比活性提高1.8倍(某試劑檢測盒),丙酰-CoA羧化酶活性同步上升,印證前體供給增強。
3. 討論
多靶點協同編輯策略,實現了紅霉素合成通量的定向調控。eryBIV 敲除有效阻斷了非必需甲基化反應,減少代謝分流;而 eryAI 過表達與啟動子優化顯著加速聚酮鏈延伸。威尼德電穿孔儀的高轉化效率(>10^3 CFU/μg DNA)是成功構建工程菌的關鍵。
與傳統誘變技術相比,基因重組技術避免了隨機突變的不確定性,且發酵效價提升幅度遠超文獻報道的紫外誘變(通常<30%)。未來可進一步整合動態調控元件,實現產物合成的時序優化。
結論
高效紅霉素工程菌株,其發酵效價提升62%,且遺傳穩定性良好(傳代10次后效價波動<5%)。威尼德系列儀器的精準操控為基因重組提供了技術保障。該成果為抗生素工業菌種升級提供了可推廣的方案,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高產黃原膠基因工程菌發酵條件優化研究 [J] . 馬建榮 ,黎敬鴻 ,余永紅 . 安徽農業科學 . 2020,第003期
2. 谷氨酰轉肽酶基因工程菌發酵條件優化的研究 [J] . 王夢婷 ,徐禮生 ,柴存寶 . 山東化工 . 2018,第005期
3. 畢赤酵母基因工程菌發酵植酸酶的條件優化研究 [J] . 劉林 ,劉明河 . 科技風 . 2009,第014期
4. 響應面法優化茶氨酸生物合成基因工程菌發酵條件的研究 [J] . 陸文淵 ,成浩 ,王麗鴛 . 食品科學 . 2008,第006期
5. 抗菌肽Adenoregulin基因工程菌培養條件的優化及分批發酵研究 [J] . 周宇荀 ,曹巍 ,魏東芝 . 生物工程學報 . 2005,第004期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