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電子顯微鏡技術在神經科學研究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通過高分辨率和三維成像技術,科學家們能夠深入探索神經細胞和組織的超微結構,可以研究許多以前難以處理的靶點,如膜蛋白、異質蛋白復合物和巨型復合物組裝。它已被用于神經科學的幾乎所有主要領域,讓我們得以一窺神經元細胞內隱藏的分子機制。
賽默飛強大的電子顯微鏡家族,為科學家們的跨尺度研究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從單顆粒分析技術(SPA)、冷凍電子斷層掃描(Cryo-ET)到體電子顯微鏡(Volume EM),多種技術路線,串起從分子、蛋白質、亞細胞、細胞、組織的神經科學領域跨尺度研究。

圍繞神經退行性疾病、疼痛/阿片類藥物及相關疾病、腦部腫瘤及炎癥,以及基礎疾病等領域,我們將系統介紹電子顯微鏡在這些領域的研究與應用。

掃描二維碼 了解更多生命科學電子顯微鏡技術
1
研究脂質與淀粉樣纖維(如Aβ40)的相互作用,揭示脂質提取和生物膜破壞可能與阿爾茨海默病有關。[1]
使用2D TEM和serial SEM成像觀察含有Aβ的自噬泡如何形成大型膜泡(PANTHOS),發現含有PANTHOS的神經元細胞是AD老年斑的主要來源。[2]


2
研究tau纖維形成和淀粉樣蛋白組裝中的初級和次級成核過程,以設計針對tau相關淀粉樣蛋白疾病的新療法。[3]
觀察胰島淀粉樣多肽(IAPP)組裝的各個階段,研究其在聚集過程中的結構變化,為淀粉樣蛋白病的蛋白質聚集途徑提供潛在洞察。[4]


3
確定α-突觸核蛋白纖維與PET示蹤劑[18F]-F0502B復合物的結構,以有效追蹤α-Syn在腦組織中的聚集和擴散。[5]

4
結合冷凍電鏡Cryo-ET技術和蛋白質組學,研究HD對小鼠模型線粒體的影響,推動藥物發現策略,并可應用于其他細胞系統和疾病模型。[6]

5
確定TAF15(TATA結合蛋白相關因子15)淀粉樣纖維的結構,以幫助開發診斷工具和治療方法。[7]

6
確定與RNA結合形成核糖核蛋白(RNPs)的異質性核糖核蛋白D樣(hnRNPDL)的結構,研究其在哺乳動物RNP組裝中的作用。[8]


掃描二維碼 了解更多生命科學電子顯微鏡技術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