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硅氣凝膠簡介
氣凝膠(aerogels)通常是指以納米量級超微顆粒相互聚集構成納米多孔網絡結構,并在網絡孔隙中充滿氣態分散介質的輕質納米固態材料。氣凝膠是一種固體,但是99%都是由氣體構成,外觀看起來像云一樣。氣凝膠因其半透明的色彩和超輕重量,有時也被稱為“固態煙”或“凍住的煙”。
最常見的氣凝膠為二氧化硅氣凝膠。SiO2氣凝膠是一種防熱隔熱性能非常優秀的輕質納米多孔非晶固體材料,其孔隙率高達80-99.8%,孔洞的典型尺寸為1-100 nm,比表面積為200-1000 m2/g,而密度可低達3 kg/m3,室溫導熱系數可低達0.012 W/(m•k)。正是由于這些特點使氣凝膠材料在熱學、聲學、光學、微電子、粒子探測方面有很廣闊的應用潛力。
一、氣凝膠發展歷史
早在1931年,Steven.S.Kistler就開始研究氣凝膠。他最初采用的方法是用硅酸鈉水溶液進行酸性濃縮,用超臨界水再溶解二氧化硅,用乙醇交換孔隙中的水后,利用超臨界流體干燥技術制成了最初的真正意義上的氣凝膠。這種材料的特點是透明、低密度、高孔隙率。但受當時科研手段的限制,這種材料的研制并沒有引起科學界的重視。
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法國政府的支持下,Stanislaus Teichner在尋找一種用于存儲氧和火箭燃料的多孔材料的過程中,找到一種新的合成方法,即把溶膠- 凝膠化學方法用于二氧化硅氣凝膠的制備中。這種方法推動了氣凝膠科學的發展。
此后,氣凝膠科學和技術得到了快速發展。1983年Arlon Hunt 在Berkeley 實驗室發現可用更安全、更廉價的二氧化硅氣凝膠制作方法。與此同時,微結構材料研究小組發現可用具有更低臨界溫度和臨界壓力的二氧化碳超臨界流體取代乙醇作為超臨界干燥的流體,使得超臨界干燥技術得以向實用化階段邁進。
八十年代后期,Larry Hrubesh 領導的研究者在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 (LLNL) 制備了質輕的二氧化硅氣凝膠,密度是0.003 g/cm 3,僅有空氣的3倍。不久之后,Rick Pekala(LLNL) 制備了有機氣凝膠,包括間苯二酚-甲醛氣凝膠、三聚氰胺-甲醛氣凝膠。間苯二酚-甲醛氣凝膠能夠被熱解得到純碳氣凝膠,該方法開創了氣凝膠研究的新領域。
進入九十年代以后,對于氣凝膠領域的研究更為深入。據統計,近年來在各類雜志上有關氣凝膠的文章以達三千多篇。
我國同濟大學波耳固體物理研究所于90年代初在國內開展了氣凝膠的研究工作,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此外,中科院物理與化學所、清華大學、山西煤化所、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防科技大學、北京化工大學、武漢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也于近期開展了氣凝膠方面的研究工作。
總的來說,由于氣凝膠昂貴的制備成本、材料本身難以克服的低強度、高脆性等缺點成為制約其廣泛應用的瓶頸,因此也成為今后各國科學家共同努力突破的關鍵。
二、氣凝膠的性質
1. 隔熱性
SiO2氣凝膠材料具有極低的導熱系數,可達到0.013-0.016W/(m·K),低于靜態空氣(0.024W/(m·K))的熱導系數,比相應的無機絕緣材料低2-3個數量級。即使在800℃的高溫下其導熱系數才為0.043W/(m·K)。高溫下不分解,無有害氣體放出,屬于綠色環保型材料。SiO2硅氣凝膠與各種耐熱纖維復合后,可制成各種形式的保溫材料。可廣泛用于工業、建筑、管道、汽車、航天等領域。
2. 隔音性
由于硅氣凝膠的低聲速特性,它還是一種理想的聲學延遲或高溫隔音材料。該材料的聲阻抗可變范圍較大(103-107 kg/m2·s),是一種較理想的超聲探測器的聲阻耦合材料。
初步實驗結果表明,密度在300 kg/m3左右的硅氣凝膠作為耦合材料,能使聲強提高30 dB,如果采用具有密度梯度的硅氣凝膠,可望得到更高的聲強增益。
3. 非線性光學性質
由于硅氣凝膠的納米網絡內形成量子點結構,化學氣相滲透法摻Si及溶液法摻C60的結果表明,摻雜劑是以納米晶粒的形式存在,并觀察到很強的可見光發射,為多孔硅的量子限制效應發光提供了有力證據。利用硅氣凝膠的結構以及C60的非線性光學效應,可進一步研制新型激光防護鏡。
4. 過濾與催化性質
納米結構的氣凝膠還可作為新型氣體過濾,與其它材料不同的是該材料孔洞大小分布均勻,氣孔率高,是一種高效氣體過濾材料。
由于該材料特別大的比表而積。氣凝膠在作為新型催化劑或催化劑的載體方而亦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5. 折射率可調性
硅氣凝膠的折射率接近l,而且對紅外和可見光的湮滅系數之比達100以上,能有效地透過太陽光中的可見光部分,并阻隔其中的紅外光部分,成為一種理想的透明隔熱材料,在太陽能利用和建筑物節能方面已經得到應用。
三、氣凝膠的用途
(1)工業領域
在石油、化工和冶金行業中,管道、爐窯及其它熱工設備普遍存在,用SiO2氣凝膠及其復合材料替代傳統的保溫材料對它們進行保溫,可以大大減少熱能損失,提高熱能利用率。還可以用作液態天然氣罐和儲油罐等以及汽車、飛機等發動機和排氣管的隔熱材料。
(2)民用領域
用熱導率極低的摻雜SiO2氣凝膠可用作為冰箱的隔熱材料,還可以用于樓房建筑的保溫、隔音材料等。常用建筑保溫材料多為聚苯乙烯、聚氨酯等高分子發泡材料,材料尺寸較厚,給施工以及后期穩定性帶來許多問題,而且高分子保溫材料易燃,容易引起火災。SiO2氣凝膠能耐高溫,一般在800℃下,結構、性能無明顯變化,是一種安全、節能、環保的超級絕熱材料。
氣凝膠也正走進我們的日常生活。運動器材公司鄧祿普(Dunlop)已經研制出一系列用氣凝膠加固的壁球和網球球拍,據說這種球拍能釋放更大的力量。
(3)太陽能集熱器
具有高度透光率及低熱導率的氣凝膠對入射光幾乎沒有反射損失,能有效的透過太陽光,氣凝膠又能有效阻止熱量流失。因此氣凝膠特別適合于用作太陽能集熱器及其它集熱裝置的保溫隔熱材料。將氣凝膠絕熱材料應用于熱水器的儲水箱、管道和集熱器,將比現有太陽能熱水器的集熱效率提高1倍以上,而熱損失下降到現有水平的30%以下。
(3)航空航天領域
氣凝膠超級絕熱材料質量、隔熱效果優異,在航空、航天應用領域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美國NASA Ames研究中心研發的硅酸鋁耐火纖維/SiO2氣凝膠復合絕熱瓦已用于航天飛機,俄羅斯的“和平號”空間站也采用了SiO2氣凝膠作為隔熱保溫材料。氣凝膠正用來為人類登陸火星時所穿的太空服研制一種保溫隔熱襯里。Aspen Aerogel公司的一位資深科學家馬克·克拉耶夫斯基認為,一層18毫米的氣凝膠將足以保護宇航員抵御零下130度的低溫。
氣凝膠還被用于收集彗星微粒。它就像一個極其柔軟的棒球手套,可以輕輕地消減彗星星塵的速度,使它在滑行一段相當于自身長度200倍的距離后慢慢停下來。在進入“氣凝膠手套”后,星塵會留下一段胡蘿卜狀的軌跡,由于氣凝膠幾乎是透明的,科學家可以按照軌跡輕松地找到這些微粒。
(4)*工
防金屬碎片飛濺新型氣凝膠的另一個重要用途。美國宇航局的這家公司正在對用氣凝膠建造的住所和軍車進行測試。根據試驗室的試驗情況來看,如果在金屬片上加一層厚約6毫米的氣凝膠,金屬片也分毫無傷。
(5)過濾和催化中的應用
在環境保護及化學工業方面,納米結構的氣凝膠還可作為新型氣體過濾 ,與其它材料不同的是該材料孔洞大小分布均勻,氣孔率高,是一種高效氣體過濾材料。氣凝膠還可以用作吸附材料,例如吸附CO2氣體,吸附苯等化學有毒氣體,吸附廢水等。
由于該材料特別大的比表而積。氣凝膠在作為新型催化劑或催化劑的載體方而亦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6)在其它方面的應用
SiO2氣凝膠具有表面積和孔隙率,近年來被廣泛應用于Cerenkov探測器中,以探測高能帶電粒子。SiO2氣凝膠也曾一度被用于等離子體研究中作為慣性限制熔融試驗體目標組分。
由輕原子量元素組成的低密度、微孔分布均勻的SiO2氣凝膠對氖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因而為慣性約束聚變實驗研制高增益靶提供了一個新途徑,這對于利用受控熱核聚變反應來獲得廉價、清潔的能源具有重要意義。
五、研究機構和生產企業
研究機構
目前國際上關于氣凝膠材料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德國的維爾茨堡大學、BASF公司、美國的勞倫茲·利物莫爾國家實驗室、桑迪亞國家實驗室,法國的蒙彼利埃材料研究中心,日本高能物理國家實驗室,美國阿斯潘公司,美國宇航局等。
國內主要集中在在同濟大學波爾固體物理實驗室、國防科技大學、紹興納諾高科、英德埃力生、山東科技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等。
六、市場需求與展望
SiO2氣凝膠具有介孔結構和性能,應用領域廣泛。因其具有優異的絕熱性能,可作為超級保溫材料,用于各種領域。
2008年,全球保溫隔熱材料需求100億平米,2011年達到202億平米。預計2014年需求將達到230億平米。中國保溫材料需求占全球份額的約29%,其中外墻保溫材料需求較大,“十二五”期間,僅新增建筑所需墻體保溫材料達到2400萬平方米,可創造產值約為200億元。
表1 全球保溫隔熱材料需求 單位:億平方米
2008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4年 | |
需求量 | 100 | 130 | 202 | 230 |
總體而言,由于SiO2氣凝膠制備原料昂貴、超臨界干燥工藝復雜,特別是制備高品質氣凝膠的技術難度大,阻礙了該的產品的工業化推廣。隨著對氣凝膠的不斷深入研究和產業化推廣,氣凝膠將會在各個領域得到迅速的發展。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