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k39試紙條可用于潰瘍性皮損(小于四個月)中利什曼原蟲抗原的定性檢測。黑熱病又稱內臟利什曼病,是由親內臟的利什曼原蟲寄生于人體巨噬細胞內所致,由雙翅目昆蟲白蛉叮咬人體傳播。人體感染該病后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90%以上的患者2年內將因合并感染其他疾病等而死亡,因此危害較嚴重。
杜氏利什曼原蟲的無鞭毛體主要寄生在肝、脾、骨髓、淋巴結等器官的巨噬細胞內,常引起全身癥狀,如發熱、肝脾腫大、貧血、鼻衄等。在印度,患者皮膚上常有暗的色素沉著,并有發熱,故又稱Kala-azar,即黑熱的意思。因其致病力較強很少能夠自愈,如不治療常因并發病而死亡。
在透射電鏡下,蟲體由內外兩層表膜包被。每一層為一個單位膜。在內層表膜下有排列整齊的管狀纖維,稱為膜下微管,微管數目、直徑、間距等在種、株鑒定上有一定意義。
蟲體前端的表膜向內凹陷,形成一袋狀腔,稱為鞭毛袋。內有一根很短的鞭毛(即光鏡下的根絲體)。基體為中空圓形。動基體為臘腸狀,其內有一束與長軸平行的纖絲,該纖絲由DNA組成。
由于動基體在蟲體發育過程中可分出新的線粒體,因此,實際上它是一個大線粒體。其它線粒體呈泡狀或管狀,內有少數排列不整齊的板狀嵴。類脂體圓形或卵圓形。內質網不發達,呈管狀或泡狀。核一個,卵圓形,核膜兩層可見核孔。核仁1~2個。
前鞭毛體寄生于白蛉消化道。成熟的蟲體呈梭形,核位于蟲體中部,動基體在前部。基體在動基體之前,由此發現一鞭毛游離于蟲體外。前鞭毛體運動活潑,鞭毛不停地擺動。在培養基內常以蟲體前端聚集成團,排列成菊花狀。有時也可見到粗短形前鞭毛體,這與發育程度不同有關。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