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技術可“預知”癡呆癥
科技日報訊磁共振成像技術可以檢測到人腦的認知退化跡象,即便此類癥狀還未出現。這一技術可以作為生物標記,應用于臨床前的癡呆癥早期診斷。
該發明以動脈自旋標記技術(asl)為核心,該技術可以監測腦灌注,即血流滲入組織的情況。“動脈自旋標記磁共振成像技術簡單易行,并不需要特殊設備,只需多花幾分鐘檢測即可。”這項研究報告的作者,瑞士日內瓦大學醫學博士哈勒說。
該研究小組包括148名健康的老年參與者和65名患輕度認知損害者。所有參與者都做了腦部核共振成像和神經心理評估,這些都是檢測認知能力的正常測試。
在148名健康的個體中,75人表現穩定,另有73人在接下來18個月的臨床跟進中出現了認知下降情況。這些認知下降的受試者在動脈自旋標記核磁共振成像測試中,已經表現出灌注量降低,尤其在大腦的后扣帶回皮質。這一區域在大腦中部,與默認模式神經網絡相連接,該神經網絡會在人注意力不集中時變得活躍。這一神經網絡的退化表現在輕度認知損害者身上,更見于阿爾茨海默病。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世界范圍內有超過3500萬人患阿爾茨海默病,這個數字在2030年可能會翻一番。而與癡呆癥相關的腦部疾病,例如血流量減少等,可能會出現數年時間卻得不到患者的注意,因為人腦具有認知儲備,即當大腦的某一部分出現缺陷,其他部分會對其進行補償。對認知退化的早期監測至關重要,因為在這一時期治療阿爾茨海默病見效。
在實驗中,腦灌注減少現象,在輕度認知損害者身上和部分健康受試者身上都出現了,而后者接下來便開始出現認知退化現象。這一研究結果表明,即便受試者灌注量減少,此人可能在當下依舊保持正常認知狀態,但終會出現認知缺陷。
在對阿爾茨海默病的檢測方面,動脈自旋標記磁共振成像技術可以自成體系,也可以成為當下pet(計算機斷層掃描技術)的輔助。
研究人員計劃進行跟進研究,以進一步認識動脈自旋標記技術和人腦的長期認知變化。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