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外泌體*于綿羊網織紅細胞中被發現,1987年Johnstone將其命名為“Exosome”。隨后的10年,外泌體并未受到足夠的重視。
直至1996年,G.Raposo發現類似于B淋巴細胞能分泌抗原提呈外泌體,這種外泌體攜帶MHC-Ⅱ類分子、共刺激因子和粘附因子。研究表明這種B細胞來源的外泌體可以直接刺激效應CD4+細胞的抗腫瘤反應。
1998年,L.Zitvogel等發現樹突細胞(DC cell)也能產生有抗原提呈能力的外泌體,而且外泌體含有功能性的MHC-Ⅰ類和Ⅱ類分子,還有共刺激因子。這種外泌體啟動了特異性的CTL殺傷作用,促進了T細胞依賴的抗腫瘤效應。
H.Valadi等發現,細胞之間可以通過外泌體中的RNA來交換遺傳物質。這意味著細胞可以通過外泌體影響另外一個細胞,甚至可以把自己的基因強加給另外一個細胞。研究人員逐漸對小小的外泌體產生了極大的好奇。他們發現,腫瘤細胞的外泌體與正常細胞的外泌體之間存在差異,腫瘤的外泌體會促進腫瘤的生長和轉移,腫瘤周圍組織細胞分泌的外泌體具備殺傷腫瘤細胞的能力,等等。2013年的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頒給了三位科學家,他們分別是美國科學家James E. Rothman和Randy W. Schekman,德國科學家Thomas C. Südhof,以表彰他們發現細胞內部囊泡(外泌體等)運輸調控機制。使外泌體的研究達到全新的高度。就外泌體的研究方向而言,干細胞、免疫、microRNA、靶向給藥、癌癥的診斷及治療等都是熱門研究領域。
2015年JHuan等人證實了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ML)的外泌體在白血病的骨髓微環境中具有抑制造血干細胞的功能。同年WANGY等人發現誘導多能干(iPS)細胞的外泌體可以在心肌細胞受到急性心肌缺血(MIR)影響時,給心肌細胞傳送保護信號。
目前有關外泌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泌體顆粒的提取、純化和內容物分析上。其中,外泌體的粒徑表征和濃度信息是極為重要的參數。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