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深圳市泰立儀器儀表有限公司>>技術文章>>超導材料的研究進展如何?
超導材料的研究進展如何?
目前高溫超導材料的產業化發展越來越成熟,據美國能源部(DOE)預測,到 2020
年低溫超導材料應用市場將達到 45%,高溫超導材料市場占 55%;到 2030 年低溫超導材料
應用市場將達到 31.3%,高溫超導材料市場占 68.7%。由此可見,在超導材料應用領域,高
溫超導材料的*將會逐步擴大。
超導材料的研究進展如何?
(一)低溫超導材料
目前應用zui廣泛的低溫超導材料是 NbTi 和 Nb 3 Sn 超導線材。在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計
劃(LHC 計劃)、核聚變裝置(ITER)及科學與醫療儀等需求的推動下,NbTi 超
導體的工業化生產及應用取得了重大進展。在醫用超導磁共振成像裝置中,NbTi 超導線材
得到了廣泛應用。法國阿爾斯通公司(Alstom)可以生產芯絲直徑 5μm 的 NbTi 超導體,電
流密度 Jc 可以達到 122/mm 2 (11T,1.7K)。德國真空熔煉公司(VAC)和意大利 Europa
Metalli SPA 公司生產的多芯 NbTi 超導線材電流密度 Jc 可達 2300-2600 A/mm 2 (5T,4.2K)。
(二)中溫超導材料
自 MgB 2 超導材料發現以來,學術界便給予了其極大關注。與銅氧化物高溫超導材
料相比,MgB 2 超導體的化學成分以及晶體結構都更簡單,同時材料還可以保證很高的臨界
電流密度。綜合考慮制冷成本和材料成本,MgB 2 在 20K-30K 溫區和中低磁場條件下具有很
好的應用前景。目前在上關于 MgB 2 超導材料的研究發展很快,意大利哥倫布公司已經
利用 MgB 2 多芯線批量生產了開放式,磁場在 0.6 特斯拉左右的核磁成像裝置。此外日本及
美國均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三)高溫超導材料
在強電應用方面,高溫超導材料還沒有形成正式、規模化的應用。大部分以 BSCCO 為
基礎的應用也是進行一些應用的嘗試。目前利用粉末套管法生產 Bi-2223 帶材技術已經比較
成熟,能夠生產出幾千米級的超導帶材。美國超導公司(ASC)、德國真空冶煉公司(VAC)
以及日本住友電工(SEI)都已經具備批量化生產千米長帶的能力。其中,美國超導公司(ASC)
在鉍帶的生產技術及批量化生產能力方面,均處于地位,所生產的高溫超導帶材zui
高臨界電流密度已經超過 7.4 × 10 4 A/cm 2 (77K),百米長帶的工程電流密度超過 1.4 × 10 4 A/
cm 2 (77K),千米長帶的工程電流密度也達 1.0 × 10 4 A/cm 2 (77K)。但是由于這些 BSCCO
帶材均需要銀包套材料保護,因此成本很難降低。此外,由于 Bi 系材料一般在液氮溫度下
磁通運動劇烈,無法使用,因此 Bi-2223 長帶材的應用沒有得到推廣。目前,各國正在積極
研究在柔性金屬基帶上涂以 YBCO 厚膜的涂層導體(Coated Conductor),稱為 CC 導體或
者第二代高溫超導帶材,無論是物理方法還是化學方法制備的第二代高溫超導帶材都可以達
到千米級,但是成品率較低。這方面以美國,日本和韓國目前較為。
近期美國科研人員通過優化超導材料的內部缺陷,從而大大增強了材料的載流能力和臨
界溫度。2016 年 7 月 12 日,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Argonne)開發了一種新方法,可以優化
超導體材料內部缺陷的排布,從而增強商業高溫超導線纜的載流能力。10 月 6 日,美國布魯
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研究團隊表示,通過使用低能量質子對 FeSe 0.5 Te 0.5 薄膜進行輻照,便可在
超導材料內部產生級聯缺陷。這些級聯缺陷不僅可以使得鐵基超導材料的載流能力翻倍,而
且還稍微提高了材料的臨界溫度。
日本方面,2016 年 5 月 17 日,日本新能源產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 NEDO)宣布,將
分四個主題進行高溫超導實際應用的技術開發。
深圳市泰立儀器儀表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11月,是專業從事測試儀器儀表設備的代理、銷售和服務工作。并與國外儀表生產廠商有著廣泛的技術與銷售合作的良好基礎。作為德國FOERSTER霍釋特、美國Dakota達高特、英國SONATEST聲納、英國ETHER NDE易德、美國GE通用、日本SHIMPO新寶、日本KANOMAX加野麥克斯、中國臺灣Motive一諾等公司的中國銷售代理。主要銷售的儀器有:超聲波測厚儀、超聲波探傷儀、汽車點焊探傷儀、超聲波硬度計、電導率儀、磁導率儀、渦流探傷儀、涂層測厚儀、風速計、粒子計數器、推拉力計、扭力計等測試儀器。
為客戶提供高品質的產品,是我們公司改變的諾言。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化工儀器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