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炭被認為是在溫帶草原生態區域進行碳封存的一種前景途徑。它是通過在有限氧氣條件下,在低于700°C的溫度下對有機物進行熱分解而產生的一種熱解碳。通過向土壤添加生物炭,即難降解的碳,已經證明可以通過改變土壤的生化特性來減緩農業溫室氣體排放,例如增加陽離子交換容量和減少微生物活動。相對于更易降解的改良劑(如糞便和堆肥),生物炭穩定了土壤有機物,因此產生了更高的土壤碳效益。將生物炭應用于耕地還經常與改善土壤質量和作物產量相關聯;生物炭通常會提高土壤pH值,并增加植物吸收的養分可利用性。
最近的研究發現,將生物炭用于動物飼料中可以降低反芻動物產生的甲烷(CH4)排放,從而擴大了其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前景。類似地,生物炭-糞便混合物也可以穩定糞便有機物,在施用到耕地后產生的氨(NH3)、氧化亞氮(N2O)和甲烷(CH4)排放量更少。Romero等人(2021年)證明,生物炭增加了糞便有機物的難降解性和整體碳封存潛力,但其對糞便有機物礦化的影響大多是未知的。
在草原土壤中,熱解碳可以占總土壤碳的20%至65%。然而,在加拿大中部的耕地上,農業活動通過抑制野火移除了熱解碳,從而改變了其在表層土壤中的循環。通過添加生物炭等手段恢復熱解碳水平可能會增加作物產量,特別是在灰泥中,這種土壤由于其固有的低pH和養分供應不足而經常難以耕種。本研究的目標是在64天的室內培養期內確定糞便改良劑對土壤碳和氮礦化的影響。由于熱解碳的難降解性質,研究者們假設一旦生物炭被圈養牛類排泄出來,它將保留一些性質,從而限制微生物活動及其相關的土壤碳和氮礦化。
本研究進行了為期64天的培養實驗,以量化糞便(RM)、生物炭-糞便(BM)、原生生物炭(BC)、RM + BC和BM + BC改良劑對土壤碳(C)和氮(N)礦化的短期影響。結果顯示,糞便增加了CO2-C排放速率,RM + BC觀察到了最高的累積CO2-C排放量。BM處理可以停止土壤C的礦化,表明糞便-C的穩定化。相比之下,RM和BM均不影響土壤N的礦化。因此,長期來看,施用BM可能有利于通過降低CO2排放量來促進土壤碳的封存。
土壤采集后,被放置在室溫下進行空氣干燥,并通過2mm篩除去植物殘體。然后,樣品被均質化處理,并在室溫(22°C)下儲存30天。隨后,樣品在25°C下被放入培養箱中進行培養。兩組相同的200g(干重)空氣干燥土壤被稱重并放入500ml的玻璃瓶中。一組保持不動用于二氧化碳(CO2)氣體濃度測量。第二組也保持不動,但在采樣間隔會取出少量樣品用于無機氮分析。兩組都在60% 持水力WHC下預培養7d,預培養后立即施加糞便/生物炭改良劑于土樣中。土壤瓶每周取下蓋子10min,以確保培養期間充足的通氣。樣品在此期間被稱重并添加水以保持60% WHC條件。CO2-C通量和無機N、硝酸鹽(NO3-N)和銨態氮(NH4-N)濃度每3d測量一次(首周),接下來2周每周1次,然后每2周測量1次,持續測量64天。使用LI-COR LI-8150多通道土壤溫室氣體通量測量系統(LI-COR, Lincoln, NE, USA)進行瓶式測量,以量化CO2-C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