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米和納米鈣鈦礦LED
浙江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海寧國際聯(lián)合學院狄大衛(wèi)教授和趙保丹研究員團隊研發(fā)的微米和納米鈣鈦礦LED(micro-PeLED和nano-PeLED)達到了傳統(tǒng)LED難以觸及的——90nm尺寸新極限,同時降尺度過程僅造成微弱的性能損耗。相關研究成果以“Downscaling micro- and nano-perovskite LEDs"為題發(fā)表在《自然》上。
這一研究不僅在電子和光子技術領域具有重要意義,還為未來的顯示技術、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等應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研究團隊展示了通過一種局部接觸制造方案,將鈣鈦礦LED的像素縮小至傳統(tǒng)尺寸限制以下,成功實現了微米至納米級別的鈣鈦礦LED(micro-PeLEDs/nano-PeLEDs)。具體而言,該團隊展示了特征像素長度從幾百微米到約90納米的微型和納米鈣鈦礦LED。這種制造方法有效地防止了像素邊界的非輻射損失,從而在近紅外和綠色微型PeLEDs中保持了約20%的外量子效率(EQE),即使在縮小像素尺寸的情況下性能也幾乎不減。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該團隊實現了特征像素長度約為90納米的納米PeLEDs,這些LED代表了迄今為止最小的LED,達到了127,000像素每英寸(PPI)的超高像素密度。這一成就展示了微型和納米PeLEDs作為下一代光源技術的巨大潛力,具有緊湊性。
球差校正透射電鏡Titan G2 80-200參與表征工作, 利用其先進的球差校正器獲取了nano-PeLED的高分辨高信噪比晶格圖像。
埃米尺度的二維金屬
近日,中科院物理所的N07課題組張廣宇研究團隊發(fā)表了一篇題為《Realization of 2D metals at the ?ngstr?m thickness limit》的研究文章。他們的研究揭示了一種通過范德華擠壓方法實現二維金屬(如Bi、Ga、In、Sn和Pb)的方法,并將其厚度控制在埃米尺度。
二維金屬因其潛在的量子光學效應、拓撲邊緣態(tài)、超導性等特性而受到廣泛關注。然而,由于其熱力學不穩(wěn)定性,實現二維金屬一直是一個挑戰(zhàn)。研究團隊通過在兩個MoS2單層之間封裝的方式,成功穩(wěn)定了這些二維金屬,并揭示了其本征特性。通過對單層鉍的輸運和拉曼測量,研究團隊發(fā)現了新的聲子模式、增強的電導率、顯著的場效應和較大的非線性霍爾導電性。
這項研究不僅展示了二維金屬的實現方法,還為未來量子、電子和光子器件的開發(fā)提供了新的思路。范德華擠壓法被證明是一種普遍適用且有效的方法,能夠實現多種二維金屬及其合金,開辟了非范德華材料二維化的新方向。
雙球差校正透射電鏡Spectra 300參與表征工作。在STEM模式下利用其先進的Super-X能譜探測器獲取了原子尺度上單層金屬鉍/二硫化鉬夾層橫截面的元素分布信息,利用其先進的球差校正器獲取了單層金屬鉍的高分辨高信噪比原子圖像。
立即詢價
您提交后,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