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油品檢測領域,新技術的不斷涌現為行業發展注入了活力,近紅外光譜技術便是其中之一。
一、近紅外光譜技術原理
近紅外光(Near Infrared,NIR)處于可見光(Vis)和中紅外(MIR)之間,波長范圍在 780 - 2526nm。當近紅外光照射油品時,油品中的有機分子含氫基團(如 OH、NH、CH)會吸收特定波長的光。不同結構和組成的含氫基團吸收光的情況各異,就像每個人的指紋都一樣,油品的近紅外吸收光譜可精準區分其成分差異,成為化學信息的“光指紋"。通過檢測未被吸收的光,并分析吸收光譜的特征,我們便能得出油品的化學組成和物理性質信息。
二、近紅外光譜檢測油品的特點
(一)快速高效
傳統的油品檢測方法,例如采用化學滴定分析油品中的某些成分,往往需要繁瑣的操作流程,從樣品準備到得出最終結果,可能需要數小時甚至數天。而近紅外光譜檢測油品則大為不同。以油品分析儀為例,它利用近紅外快速分析的特性,通常在 1 - 2 分鐘內,即可準確測定出油品中的等多項指標 。這對于需要快速決策的油品生產企業而言,能大大加快生產流程,提高生產效率,及時調整生產工藝以確保產品質量。
(二)無需復雜樣品前處理
以往檢測油品,可能需要對油品進行蒸餾、萃取、分離等復雜的前處理步驟,不僅耗時費力,還可能導致樣品損失或引入雜質,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性。近紅外光譜技術則相對簡單,測樣方式靈活。大部分情況下,只需將油品直接放入檢測儀器的樣品池中,或者采用光纖探頭直接對管道中的流動油品進行檢測,無需復雜的制樣過程,就能快速獲取光譜數據進行分析,極大地簡化了檢測流程。
(三)多指標同時檢測
油品的質量涉及多個指標,如汽油的辛烷值、柴油的十六烷值、潤滑油的粘度指數等。近紅外光譜技術可以同時對油品中的多種成分和性質進行檢測。通過建立合適的數學模型,一次光譜采集和分析,就能同時得到油品的多項關鍵指標信息,無需像傳統方法那樣針對每個指標分別進行單獨檢測,既節省了時間和成本,又能全面反映油品的綜合質量。
(四)非破壞性檢測
傳統的一些油品檢測方法,如燃燒法檢測油品中的某些元素含量,會使油品在檢測過程中被消耗或發生化學變化。而近紅外光譜檢測油品屬于非破壞性檢測,檢測過程中油品不會發生化學反應,也不會被消耗。這意味著檢測后的油品依然可以正常使用,對于一些昂貴的油品樣品或需要留樣備查的油品來說,非破壞性檢測的優勢不言而喻。
(五)環保無污染
近紅外光譜技術分析樣品不消耗化學試劑,不會產生化學廢液等污染物,符合當下綠色環保的理念。與傳統的化學分析方法相比,無需使用大量的化學試劑進行反應和清洗,避免了化學試劑對環境的污染,為油品檢測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六)穩定性好,環境適用性強
近紅外光譜儀的光源相對穩定,儀器受環境因素(如溫度、濕度等)的影響較小。在油品生產現場,環境條件往往較為復雜,溫度、濕度變化較大,近紅外光譜技術能夠在這樣的環境下穩定運行,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同時,其光譜儀器成本相對較低,信噪比高,有利于在工業生產中廣泛應用。
三、近紅外光譜技術在油品檢測中的應用實例
在石油化工行業,近紅外光譜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原油品質分析。通過檢測原油的近紅外光譜,可以快速了解原油的密度、硫含量、膠質瀝青質含量等信息,幫助企業合理安排煉油工藝,提高原油利用率。在油品調和過程中,近紅外光譜技術可實時監測調和油品的各項指標,確保調和油品的質量符合標準。例如,在汽油調和時,通過在線近紅外光譜儀對調和過程中的辛烷值等指標進行實時檢測和調整,保證汽油產品的質量穩定。
近紅外光譜技術憑借其優勢,在油品檢測領域展現出了巨大的潛力,正在逐步改變傳統油品檢測的模式,為油品行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變革。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相信近紅外光譜技術在油品檢測中的應用會更加廣泛和深入
四、西派特手持式油品檢測儀:近紅外技術的工業級實踐
作為該技術的典型應用,西派特HF-Y1700手持式油品檢測儀以多項突破性設計重新定義現場檢測標準:
光速檢測:單次檢測僅3秒,同步輸出汽油辛烷值、柴油十六烷值等20+項指標;
全場景適配:Ex ib IIA T4 Gb防爆認證支持加油站、化工廠高危區域作業;
智能生態:通過WIFI/移動網絡實時上傳數據至云端,結合區塊鏈技術實現油品質量全生命周期追溯;
便攜設計:僅重900g(波長范圍900-1700nm),可直接檢測樣品,無需樣品前處理。
該設備已廣泛應用于市場監管部門成品油篩查、煉油企業工藝優化等場景,其“實驗室精度+工業級穩定"特性成為油品質控領域的黃金標準。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化工儀器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