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收集工藝主要有哪幾種
目前國外使用的雨水回用系統中,最主要的是過濾(處理)工藝,該工藝是雨水回用中最主要的部分,決定雨水的水質及可利用的范圍。過濾(處理)工藝做的是南非,將所有使用的水經過處理后,可以再次輸入自來水管道使用。歐洲、美洲等經濟發達的國家近幾十年來也開始關注雨水的回用,但他們的過濾(處理)工藝復雜,投入較大且運營成本很高。一套普通的過濾(處理)設備要100多萬人民幣,且每年投入的運營費用較高,跟使用自來水相比*優勢。作為房產開發企業,出于成本考慮沒有必要選用成本高雨水過濾(處理)設施,這就決定了對雨水的水質要求的降低,影響了雨水回用的范圍,只能作為戶外用水使用,暫時不能作為中水使用,(中水指居民家庭用水中除飲用外的其他用水)。因此建議房產公司的雨水回用范圍僅限于綠化澆灌、沖洗道路(地下室)、景觀水系的補水、洗車等,這樣可以采用自然過濾法處理雨水。目前利用自然處理雨水的工藝主要有以下幾種:
1、自然過濾(處理)雨水又稱生物滯留系統。
生物滯留設施是在地勢較低的區域種植植物,通過植物截留、土壤過濾濾滯留處理小流量徑流雨水,并可對處理后雨水加以收集利用的措施。生物滯留系統是利用土壤、砂石對雨水進行過濾,利用水、旱兩生生物將過濾的污泥進行生物處理,最終消化污泥,從而達到既促進生物的生長,又凈化處理了雨水的作用。生物滯留系統由表面雨水滯留層、種植土壤覆蓋層、植被及種植土層、砂濾層和雨水收集管道等部分組成,通過這四層的過濾,可以使雨水的水質得到很大的提高。
生物滯留適用于匯水面積較小的區域,如住宅小區、廠區、廣場等。為保證對徑流雨水污染物的處理效果,系統的有效面積一般為該匯水區域的不透水面積的5%~10%主要組成有:
1.1表面雨水滯留層
在系統表面留有一定低于周邊地表高的空間,用以收集徑流雨水以及當徑流量大時暫時儲存雨水。
1.2種植土壤覆蓋層
在種植旱生植物時,種植土表層鋪樹皮、陶粒、鵝卵石等覆蓋物,防止雨水徑流對表面土層的直接沖刷,減少水土流失。還可以使植物根部保持潮濕,為生物生長和分解有機物提供媒介,并過濾污染物。在種植水生物植物時,植物周圍可以種植水草或鋪鵝卵石(水深控制在500毫米以內)。
1.3植被及種植土層
該層結構用于過濾徑流雨水,種植土層可用50%的砂性土和50%的粒徑約2.5mm左右的爐渣(碎石)組成(可以選用土建粉刷時篩除的砂子代替)植物選擇上需要注意的是應選擇當地常見樹本、灌木、水生植物以及草本植物,品種最好保持在三種以上。
1.4砂濾層
在砂濾層和種植土層間添加土工布用于防止土層被侵蝕進入砂濾層堵塞滲管。滲管開孔率不小于2%,砂濾層采用黃豆大小的濾料。
1.5雨水收集
布置在砂濾層下的滲水管,將過濾后的雨水通過管道輸送到地下水池。
1.6雨水輸送管道及水龍頭
2、人工水塘(術語稱滯留塘)
滯留塘是利用低洼地進行筑壩或人工開挖而成的,它通過污染物沉降、反硝化作用以及植物吸收等方式降低水體的N/P負荷,提高塘內蓄水的水質(可以減少產生藻類的機會),同時改善周圍的生態環境。滯留塘常具有適當的體積、水深、水力負荷,以保障污染物得到有效沉降。塘系統成本低廉、結構簡單、施工方便。在滯留系統、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增加生物的多樣性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因而得到廣泛應用。同時將這些措施建成與周邊環境相適應的水景等形式。
3、人工濕地
在水系面積較小,綠化受到制約的小區,可以采用人工濕地。
人工濕地生態系統具有很強的降解和轉化污染物的能力,它通過吸附、過濾、沉淀、植物吸收、微生物降解等途徑來實現對雨水中污染物的分解與凈化,是處理雨水的有效手段。濕地選種的植物應耐沖擊,且能適應長期干旱或浸泡的環境。設計濕地時,應注意系統內植物的布局和類型構成,充分發揮生態系統內的物質流動特性效用。(選用的植物有千屈菜、旱傘草、蘆葦、水生沒人蕉等水、旱兩生植物)。中南公司選用人工濕地時,可以采用砼池底、池壁、池內設置種植土及水、旱兩生植物的人工濕地,濕地可以布置在小區角落或房屋周圍等處。管理時再秋冬季節要及時割除枯死的植物,去除植物吸收的氮、磷等影響水質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