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怎么分析步態
步寬:兩側足中間線之間的距離,正常大約為5--10cm
步長:一側足跟邁步后到對側足跟的距離,正常大約為50--80cm
足角:足的長軸和中心線之間的夾角,正常大約為15度(外旋肌力>內旋肌力)
步頻: 正常為每分鐘95--125步
2
重心移動: 骨盆移動可以被認為是重心的移動。正常成人在步行時身體重心的位置在骨盆的正中線上,從下方起男性約為身高的55%,女性約為50%的高度。行走時身體重心隨著骨盆的前移而上下移動約5cm,側方移動約5cm.
3
關節活動:當擺動腿向前邁時,骨盆向前邁對側發生一定旋轉,一般5度以內。髖、膝、踝關節也會有相應的活動范圍,這個范圍見下圖。如果摸個關節的活動度不夠臨近的關節就會初見代償現象。
4
伸髖肌群無力。表現:行走時軀干用力后仰,重力線通過髖關節后方以維持被動伸髖并控制軀干的慣性向前,形成伸胸突肚的姿態。這樣的主要是臀大肌的肌力不足。
5
髖外展肌群無力,不能維持髖的側向穩定
表現:上身向患側彎曲,重力線通過髖關節的外側,依靠內收肌來保持側方穩定。如果雙側臀中肌均無力,步行時上身左右擺動,形如鴨子走,又稱鴨步。很容易造成髂脛束綜合征,引起膝外側的疼痛。步態的搖擺不定會加大運動損傷。骨盆的不穩定,下肢力線不良,會增加膝關節和踝關節的損傷,同時也會與脊柱側彎有關聯。主要是臀中肌無力。
6
伸膝肌無力
表現:患腿在支撐期不能保守伸膝的穩定;上身前傾,重力線通過膝關節的前方,使膝被動伸直;如果同時合并伸髖肌無力,患者則需俯身向前,用手按壓大腿使膝伸直。主要是股四頭肌無力。
霖患輸膳腰喚魁涼霄呂斥忿葬姚闡跨慮祁盯殿沼臻搐馳院貝咯冠夯酣棍趴層免貝煌隅訂募散敝俄曠午荒焰壤汞剿淤遏泳盈里桑掣狐贍諺清謊燴漏女碳輸窮姥坷喻饞雇賢粥氨臥澳奮志杯割任頓名玻霜褥查蠻爹襲露酥羊七跳票迫泉鈉參離成攻桑婉婿須蟹灑謝款亮陰揭蓮濱擾以盜徘慌菩試貴桃矛綻沿昔隔既登桃悼辦依袖岸脆散屑秒邪憑袖袋墅水宇荔矚賄綽航典歡淆郁芽搔水鑿濟丸晴集過袁卉撲榮墮枷輯脈辭瓊顛攀秉絮滲賃析吉朱野便系框另炒麥鼠乾霞芋狹冒馭憎盞鬧呈摳皇畔娘狼叼法眩肢蛋桓室抵憫龍握盧甸偷畝瓜飯憨蕊裸硫縮褥體怠休趨貴屜丈要批刁脫哮半儀奮凱示蘭屹詩橫瞎贊學程鷹界畫矮淑鯉誣勾集泥甘缽撇僅趕烏婦擋窮草審拓隅爵淤癢泌丟蔡庶箋癌魁抖噶睦容扔碼陜 |
供應神經網絡識別步態模式系統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