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尼氏染色科研實驗技術服務
閱讀:95 發布時間:2024-9-26尼氏染色
尼氏染色發明于1892年,是根據它的發明人德國科學家Franz Nissl命名的。細胞的DNA和RNA帶負電荷,這是因為它們分別是脫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組成。以脫氧核糖核苷為例,它由堿基、脫氧核糖和磷酸構成。 其中的磷酸使DNA和RNA帶負電荷、呈酸性。尼式染色正是利用了DNA、RNA酸性的特征,用堿性的染料(比如,甲酚紫、甲苯胺藍)去綁定DNA和RNA,從而將細胞著色。尼氏染色的部位主要是DNA聚集的細胞核,內質網,特別是粗面內質網,其上的核糖體包含的核糖體RNA占細胞RNA總量的80%以上。粗面內質網也因為是尼氏染色顯著的染色位點而被稱為尼氏體。
技術原理
神經元細胞體包括一個具有皺褶核膜的大細胞核、稀疏的染色質和一個明顯的核仁。在細胞體中細胞質是尼氏顆粒,即能夠代表粗面內質網并在很多神經元中產生特異的斑點狀嗜堿性表現的嗜堿性顆粒。尼氏顆粒可以用很多染色來顯示如中性紅、亞甲基藍、甲苯胺藍和甲基紫等。染色的變異、pH和分化的時間使一些染色既可以僅突出尼氏物質,也可以顯示神經元的細胞核和神經膠質。各種神經細胞內都含有尼氏體,但其形狀、數量、分布位置常常不同。尼氏體也存在于樹突中,但不在于軸突和胞體的軸丘。尼氏體會因為生理狀態的變化而變化,尼氏體是神經元內合成蛋白質合成的重要部位,當神經元受到刺激后,胞體內的尼氏體會明顯減少。通常尼氏體能被堿性染料如硫堇、亞甲藍、甲苯胺藍和焦油紫等染料染成紫藍色。
實驗流程

實驗結果展示:

注意事項:
1、切片若為石蠟切片,要在二甲苯中先脫蠟。
2、焦油紫或硫堇的染色時間也是根據染液配制時間的新舊、切片厚度和環境溫度靈活掌握。
3、應該在顯微鏡下觀察分色程度,使尼氏小體呈深色而背底基本無色為最佳。如分色不夠,可以退回酒精再次分色。如分色過度,也可退回再染。
4、尼氏染色應充分脫水,否則容易褪色。
5、HE染色方法雖然也能觀察到胞質中嗜堿性顆粒,但結構不甚清晰,神經元的軸突、樹突難以辨認。在尼氏染色中尼氏體清晰可辨,而且很容易區分軸突和樹突。尼氏染色中尼氏體受染后呈塊狀(形如虎斑)或顆粒狀,核周圍尼氏體顆粒較大,近邊緣處較小而細長,如在生理情況下,尼氏體大而數量多,反映神經細胞合成蛋白質的功能較強,在神經元受損時,尼氏體的數量可減少甚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