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行業大體狀況
紡織行業大體狀況
紡織行業作為國民經濟傳統支柱產業、重要的民生產業和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在繁榮市場、吸納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加快城鎮化進程以及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紡織業和其他行業一樣也有些銷售狀況的波動。近幾年在國家政策支持下,積極應對原料價格大起大落、融資環境緊縮、生產要素成本和環境成本提高、傳統外需市場增長乏力等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努力下,中國紡織行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繼續推進,運行質量穩步提高。
2011年紡織行業(3.6萬戶企業)銷售產值5.4萬億元,同比增長27%。
2012年紡織行業(3.7萬戶企業)產值達到5.8萬億元,同比增長12%。
2013年紡織行業雖然未有銷售統計可查,也應該超過全國GDP的平均增速。
我國紡織行業現階段的生產力布局體主要具有三個特點:
一是產業在東部沿海地區高度集中,浙江、江蘇、山東、廣東、福建五省是我國紡織生產力布局的主體區域;
二是生產力布局由東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區梯度轉移的趨勢顯著;
三是產業集群化發展特征突出,目前紡織業共有產業特色鮮明、規模效益顯著、對地方經濟貢獻突出的成熟產業集群。
我國紡織行業發展潛力仍然很大。從看,美、歐、日等經濟體仍舊是我國紡織服裝的主要出口市場,新興經濟體的需求潛力將進一步釋放,這將有利于我國紡織工業開拓多元化市場;從國內看,我國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國內消費者對紡織品服裝消費需求將不斷升級,國內市場對紡織工業的發展將提出更高要求。
不利局面:(不僅僅紡織行業)
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上升、品牌創新能力不強等等,在市場持續疲軟的形勢下,我國紡織業積累的諸多弊端集中顯現,從出口下滑到遭遇招工難、融資難,實體經濟遇到的難題在紡織業毫無保留地體現,已逼到了調整轉型的十字路口。訂單減少對出口型紡織企業來說,意味著斷了財路。比如2011年,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2500億美元,同比增長20% 而其中出口價格同比提高近20%,出口數量同比僅增長0.5%。尤其在中小企業居多的紡織業,訂單下滑意味著難以為繼。 訂單減少,需求受遏,歐債危機持續升級導致的市場需求萎縮是主因。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則是,目前不但相當比例的訂單開始向東南亞國家轉移,國內不少大型紡織服裝企業也出現了到東南亞辦廠的趨向。訂單的部分轉移在資源配置過程中是一種常態,追求利益大化是正常的市場經濟行為,我國棉花流通體系與市場脫節,棉花價格遠遠高于印度、巴基斯坦以及東南亞國家,這本身就會產生一種驅逐效應,導致資源的畸形分配。比如,我國純棉紡織品的出口跌幅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