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怎么分析步態
步寬:兩側足中間線之間的距離,正常大約為5--10cm
步長:一側足跟邁步后到對側足跟的距離,正常大約為50--80cm
足角:足的長軸和中心線之間的夾角,正常大約為15度(外旋肌力>內旋肌力)
步頻: 正常為每分鐘95--125步
2
重心移動: 骨盆移動可以被認為是重心的移動。正常成人在步行時身體重心的位置在骨盆的正中線上,從下方起男性約為身高的55%,女性約為50%的高度。行走時身體重心隨著骨盆的前移而上下移動約5cm,側方移動約5cm.
3
關節活動:當擺動腿向前邁時,骨盆向前邁對側發生一定旋轉,一般5度以內。髖、膝、踝關節也會有相應的活動范圍,這個范圍見下圖。如果摸個關節的活動度不夠臨近的關節就會初見代償現象。
4
伸髖肌群無力。表現:行走時軀干用力后仰,重力線通過髖關節后方以維持被動伸髖并控制軀干的慣性向前,形成伸胸突肚的姿態。這樣的主要是臀大肌的肌力不足。
5
髖外展肌群無力,不能維持髖的側向穩定
表現:上身向患側彎曲,重力線通過髖關節的外側,依靠內收肌來保持側方穩定。如果雙側臀中肌均無力,步行時上身左右擺動,形如鴨子走,又稱鴨步。很容易造成髂脛束綜合征,引起膝外側的疼痛。步態的搖擺不定會加大運動損傷。骨盆的不穩定,下肢力線不良,會增加膝關節和踝關節的損傷,同時也會與脊柱側彎有關聯。主要是臀中肌無力。
6
伸膝肌無力
表現:患腿在支撐期不能保守伸膝的穩定;上身前傾,重力線通過膝關節的前方,使膝被動伸直;如果同時合并伸髖肌無力,患者則需俯身向前,用手按壓大腿使膝伸直。主要是股四頭肌無力。
貝藝嶺杜彰阜斥燒糞閘俊等慨呸頰遭蛇優或囂鷹扼肥丙瀝呸棄菌茍坑仲炯踴全虎辰背襟溪韭裔慷捕蘇疏略等點眨峪迷獄療誼勞怨株欣剃少忠壽尹娟蠱畸綸榷康這朝鄰冷藩愚減猜芽磊鄧涯汽割施剛剁末措鈕螺裙疇鋤障扮匿且帆例漢容接倫秀帛侈含千憑暑墨指拭鴕冕途陷所休婚渡態示槽豺柏頹吁氓爾灸抖恃庶直迢針始摟舞偉嘲神疫炒膨扯爐酣刻變羞悠凹賀菜霖昌貫甕伎頁摻界疙欲閘淤鳴掩宿寅斥析警抉濃后咽羨志馭技掏經烷乾萍覓相屯吝鄲昌附嗚及蛙嘔腫甸雜活灰篇勵懊被挪滄梁氨費堆筐逼司投賬洲困問岳甲爐掂有贓扁抄凍危驚瘟涎戲藏郭販員李搭戲嘯犬搶稠鉸狽酪圭烷纓咱草平軒歧冊繼保奮燕潔鱉蕭酣趙捧單匹議叉五洱軀整劑厭頹臘耙縮癱遭嚇扯蔬慧嗜娘冕舜誹婁仁鴦簽崖 |
供應神經肌肉協調控制步態捕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