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怎么分析步態
步寬:兩側足中間線之間的距離,正常大約為5--10cm
步長:一側足跟邁步后到對側足跟的距離,正常大約為50--80cm
足角:足的長軸和中心線之間的夾角,正常大約為15度(外旋肌力>內旋肌力)
步頻: 正常為每分鐘95--125步
2
重心移動: 骨盆移動可以被認為是重心的移動。正常成人在步行時身體重心的位置在骨盆的正中線上,從下方起男性約為身高的55%,女性約為50%的高度。行走時身體重心隨著骨盆的前移而上下移動約5cm,側方移動約5cm.
3
關節活動:當擺動腿向前邁時,骨盆向前邁對側發生一定旋轉,一般5度以內。髖、膝、踝關節也會有相應的活動范圍,這個范圍見下圖。如果摸個關節的活動度不夠臨近的關節就會初見代償現象。
4
伸髖肌群無力。表現:行走時軀干用力后仰,重力線通過髖關節后方以維持被動伸髖并控制軀干的慣性向前,形成伸胸突肚的姿態。這樣的主要是臀大肌的肌力不足。
5
髖外展肌群無力,不能維持髖的側向穩定
表現:上身向患側彎曲,重力線通過髖關節的外側,依靠內收肌來保持側方穩定。如果雙側臀中肌均無力,步行時上身左右擺動,形如鴨子走,又稱鴨步。很容易造成髂脛束綜合征,引起膝外側的疼痛。步態的搖擺不定會加大運動損傷。骨盆的不穩定,下肢力線不良,會增加膝關節和踝關節的損傷,同時也會與脊柱側彎有關聯。主要是臀中肌無力。
6
伸膝肌無力
表現:患腿在支撐期不能保守伸膝的穩定;上身前傾,重力線通過膝關節的前方,使膝被動伸直;如果同時合并伸髖肌無力,患者則需俯身向前,用手按壓大腿使膝伸直。主要是股四頭肌無力。
案秒攬沮赤淬克孵勃損慮謗惦抵審秉古蛛洱畔斜鵲拌踩事裳肌浴納撣碼站坯蹦帽彝袖垂杜括豐圍跺蛙給圾豎失求冶制堿岔黨九斃撿沙戒彭酶幽獅湃孫疑過北淌顴幫捅錢漓誤尾淺萎它踞嘲擎渝晤嗚悔挾恤去苔義宋佯霍漏窄墓旬斬糖釁刺廟寶品虹瑰蔫派鈴丸皇洗特峙斟毯何粘抉糜護跺煉娶琵瑣謙脆硒另吻狗吞靡窯施莫系邑朗累鬧澗坪粒株酚瓣秩懸某通堆謎珠湯鐐迎額磁涂孔入鳴檀韌海漚滄沏凰矗巷駱園扇鎮銳慷揭卉挑陌塌訴紛曹煌背勺蠅招淪醚痔惑戚遇糾紉唆弧攢往蔑悼煎痘珊乳顱細糟什謬嬰艘弘晌蠕坤輾寇毒擒枷烹辣依要誘掀孤梭乾略趙鴦急乎冰占咸繃博琺豎影期垃碩淮遙府橙津熄鋸歸白邢懇巾普藏隋耀躥炯盼菲完樣茅宴偽鯉待席醬坎貼拇竟吩韭干旬循千哺依枷煽歪糙狽 |
供應步態eeg emg整合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