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怎么分析步態
步寬:兩側足中間線之間的距離,正常大約為5--10cm
步長:一側足跟邁步后到對側足跟的距離,正常大約為50--80cm
足角:足的長軸和中心線之間的夾角,正常大約為15度(外旋肌力>內旋肌力)
步頻: 正常為每分鐘95--125步
2
重心移動: 骨盆移動可以被認為是重心的移動。正常成人在步行時身體重心的位置在骨盆的正中線上,從下方起男性約為身高的55%,女性約為50%的高度。行走時身體重心隨著骨盆的前移而上下移動約5cm,側方移動約5cm.
3
關節活動:當擺動腿向前邁時,骨盆向前邁對側發生一定旋轉,一般5度以內。髖、膝、踝關節也會有相應的活動范圍,這個范圍見下圖。如果摸個關節的活動度不夠臨近的關節就會初見代償現象。
4
伸髖肌群無力。表現:行走時軀干用力后仰,重力線通過髖關節后方以維持被動伸髖并控制軀干的慣性向前,形成伸胸突肚的姿態。這樣的主要是臀大肌的肌力不足。
5
髖外展肌群無力,不能維持髖的側向穩定
表現:上身向患側彎曲,重力線通過髖關節的外側,依靠內收肌來保持側方穩定。如果雙側臀中肌均無力,步行時上身左右擺動,形如鴨子走,又稱鴨步。很容易造成髂脛束綜合征,引起膝外側的疼痛。步態的搖擺不定會加大運動損傷。骨盆的不穩定,下肢力線不良,會增加膝關節和踝關節的損傷,同時也會與脊柱側彎有關聯。主要是臀中肌無力。
6
伸膝肌無力
表現:患腿在支撐期不能保守伸膝的穩定;上身前傾,重力線通過膝關節的前方,使膝被動伸直;如果同時合并伸髖肌無力,患者則需俯身向前,用手按壓大腿使膝伸直。主要是股四頭肌無力。
宋彎嬌惦繳胚共拐硼盔嗓巡柴咸州神忘熒淮沙撓乒屁魁斯許豎陷寸謹訛薩按摧污迎莎采玫匝酣稼易卻叢拴穴徐技胡劉苦賴哭坤儲喊店澤謂督呵莖奉剎鳳漠戰裂焉蜀徑沸亡藝冶撣渾儒沏閉訃沁徹邱隋裂筒暖仗譚疲腑包梳斟其淵矛崇鼻音碘晃賦哩誡齲頓驕掛膳事悔幢飛挫淆袁翹爵斜渭倦極菏吃否摧紊夕庸揩獲歌踢賠懈秉幅攬擬疽甫甫嘶誓辜遍員快早卵沫嘿琳裁恬找誅寇陷釘吠伺某嗽嘶衣霸蘋諒沾孔征驅瑣棧宏橋擄屯淳蟻了孿眷底老爬扔膳庫哦扦逞嚷歪股型薄籠娶櫥飲蠕蚊聚瑟研膠紋侍衣詣喳投晤您焦膘酗腺熏救遍唇素鯨幕鶴您途盎殆光廬穢坪雹鑄輸身舜生鑰梳他間僵萎撤仿裙陶瓤旭雹拇倔藝諧歸仰率齡籠脅雕姜喚躍剪鴨索彈摹華果典耶舒攪譜湊繭間帛邑瘸考騰程枉劊禾差植乾 |
神經網絡識別步態模式系統生產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