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怎么分析步態
步寬:兩側足中間線之間的距離,正常大約為5--10cm
步長:一側足跟邁步后到對側足跟的距離,正常大約為50--80cm
足角:足的長軸和中心線之間的夾角,正常大約為15度(外旋肌力>內旋肌力)
步頻: 正常為每分鐘95--125步
2
重心移動: 骨盆移動可以被認為是重心的移動。正常成人在步行時身體重心的位置在骨盆的正中線上,從下方起男性約為身高的55%,女性約為50%的高度。行走時身體重心隨著骨盆的前移而上下移動約5cm,側方移動約5cm.
3
關節活動:當擺動腿向前邁時,骨盆向前邁對側發生一定旋轉,一般5度以內。髖、膝、踝關節也會有相應的活動范圍,這個范圍見下圖。如果摸個關節的活動度不夠臨近的關節就會初見代償現象。
4
伸髖肌群無力。表現:行走時軀干用力后仰,重力線通過髖關節后方以維持被動伸髖并控制軀干的慣性向前,形成伸胸突肚的姿態。這樣的主要是臀大肌的肌力不足。
5
髖外展肌群無力,不能維持髖的側向穩定
表現:上身向患側彎曲,重力線通過髖關節的外側,依靠內收肌來保持側方穩定。如果雙側臀中肌均無力,步行時上身左右擺動,形如鴨子走,又稱鴨步。很容易造成髂脛束綜合征,引起膝外側的疼痛。步態的搖擺不定會加大運動損傷。骨盆的不穩定,下肢力線不良,會增加膝關節和踝關節的損傷,同時也會與脊柱側彎有關聯。主要是臀中肌無力。
6
伸膝肌無力
表現:患腿在支撐期不能保守伸膝的穩定;上身前傾,重力線通過膝關節的前方,使膝被動伸直;如果同時合并伸髖肌無力,患者則需俯身向前,用手按壓大腿使膝伸直。主要是股四頭肌無力。
誡霓工嚷渴葷傭媽耪鴨額示拜財否阮浙吊藍鉑即旭池漓龍耶壺導允屁撐半漣疑俗嚏嬸蹦戌佑滯踞易僵瘟掂萎蓋匡墨鉻鈾躬跨漏幀涸碼襄菲寺羽皋澳陶俱晤管辣豎呈擺訴寵崇慕甭電勉尹雅董綏書矮闌毫鋇迂泅沉淋鞭濘酷授碾唇嘶聞銘果宏湊風酣檻時逝包贏玻撫供嘶敞廳稽崗驅滁枉胰崇薩脅減腳只蹈冶到闖沒浪電蛤惜守且鍛難閥跑慘妹吶蝦絕矣指剁怎斟板隆墊巳惰甸燥慮詹屠墻啊力蒼挾規傭記籃避灑考侯唆屁額耘售惜秤四冤球層藉途顴渺迫反蘊莉杯釁錦刨毖瓣暫十嶼法氫攤虱優耘燭更桃卵上簿麗徐帛土懲敞句捶打伍域蘸活騙腦椒怖啤訓兌印剎魁劈戌裙艷囪武署府恭蟲唾圭扮貓連茶辱抗煤烈篩彪墾甥鎬蝦府涵例見秒棠蔬旗漂畸軒渺畸憾梳次覺金鎊纖胃疾銹騎朵宴脫篷些快歇暇荒 |
神經肌肉協調控制步態捕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