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藻酸納益生菌菌球是一種微膠囊技術,就是通過包埋益生菌,使得益生菌菌群保護并可以靶向釋放,控制釋放速度,從而提升益生菌在人體或者特定環境中的有效性。
海藻酸鈉益生菌菌球從菌種篩選到終產品驗證的全流程方案設計如下:
目標:提升益生菌存活率、腸溶靶向性及凍干穩定性。
成分 | 推薦配比 | 功能說明 |
海藻酸鈉 | 2.0-2.5% (w/v) | 成膠基質,濃度過高影響菌體活性,需平衡機械強度與包埋效率。 |
益生菌菌懸液 | 10^9-10^10 CFU/mL | 優選耐酸菌種(如植物乳桿菌、鼠李糖乳桿菌),預活化至對數生長期(OD600≈1.0)。 |
凍干保護劑 | 海藻糖(6-8%)+脫脂奶粉(3-5%) | 減少凍干損傷,海藻糖替代水分子保護細胞膜,脫脂奶粉提供營養緩沖。 |
致孔劑 | 碳酸氫鈉(0.2-0.5%) | 凍干時釋放CO?形成多孔結構(孔徑50-200μm),增強氧氣通透性。 |
腸溶包衣材料 | 殼聚糖(0.2-0.4%) | 形成pH敏感層(pH>5.5溶解),保護菌體通過胃酸,實現腸道靶向釋放。 |
目標:確保微球機械強度與腸溶靶向性。
交聯工藝
交聯劑:2-3% CaCl?溶液,梯度交聯(1%→3%,各10分鐘)。
交聯溫度:20-25℃(避免高溫損傷菌體)。
優化參數:
交聯時間:總時間20-30分鐘,避免過度硬化。
離子強度:鈣離子濃度≤3%,防止滲透壓沖擊導致菌體失活。
殼聚糖包衣
包衣液:0.3%殼聚糖溶液(pH 5.5,醋酸調節)。
工藝:交聯后微球浸泡5分鐘,二次交聯(0.5% CaCl?,5分鐘)增強結合力。
目標:實現高通量、高精度微球制備,確保菌體活性。
步驟 | 設備與參數 | 關鍵控制點 |
菌體預處理 | - 菌種活化:MRS培養基37℃厭氧培養18-24小時。 | 菌體活性≥95%(臺盼藍染色驗證)。 |
混合乳化 | 海藻酸鈉溶液與菌懸液按1:1體積混合,磁力攪拌(300rpm,15分鐘)+超聲分散(200W,5分鐘)。 | 菌體均勻分散,無聚集(顯微鏡觀察)。 |
微球成型 | 方案1:噴霧法(工業化) | 粒徑控制:過大影響釋放,過小易被胃酸破壞。 |
清洗與收集 | 無菌PBS沖洗3次,離心(1000rpm,5分鐘)去除殘留交聯劑。 | 殘留Ca2?濃度≤0.1%(原子吸收光譜法檢測)。 |
目標:最大限度保留菌體活性,實現常溫儲存。
階段 | 參數設置 | 驗證指標 |
預凍 | -80℃速凍(降溫速率≥50℃/min),維持4小時。 | 冰晶尺寸≤50μm(SEM觀察),菌體存活率≥95%。 |
升華干燥 | 真空度≤10Pa,擱板溫度從-40℃升至-10℃(0.5℃/min),維持18小時。 | 微球孔隙率≥80%(壓汞法),無結構塌陷。 |
解析干燥 | 真空度≤5Pa,擱板溫度升至+25℃(1℃/min),維持6小時。 | 終產物含水率≤3%(卡爾費休法),復溶后存活率≥85%。 |
凍干保護策略:
氮氣置換:凍干前向腔體充氮氣5分鐘,減少氧化損傷。
分階段控溫:避免溫度驟變導致菌體膜破裂。
菌體活性測試
存活率:平板計數法檢測凍干前后活菌數,目標存活率≥85%。
胃腸模擬試驗:
胃液(pH 2.0,2小時):存活率≥70%。
腸液(pH 6.8,2小時):釋放率≥80%。
物理性能檢測
粒徑分布:激光粒度儀測定,目標CV值≤10%。
機械強度:質構儀測試抗壓強度≥40kPa。
穩定性評估
加速試驗:40℃/75% RH儲存3個月,活菌數下降≤1 log CFU/g。
長期儲存:25℃密封保存12個月,活菌數≥10^8 CFU/g。
立即詢價
您提交后,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