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z里的防疫史
我有熔噴布,誰有KZ機?肺炎疫情暴發,KZ成了緊俏品。前段時間,中國石化*微博這樣發聲,尋求下游KZ生產合作信息。
熔噴布是KZ的“心臟層”。中國疾控中心消毒學專家、研究員張流波介紹,薄薄的醫用外科KZ一般分三層,外層阻水,可防止飛沫進入KZ;近口鼻的內層吸濕;中層過濾。
古代KZ跟衛生關系不大,現代KZ起源于細菌發現。此前,外科醫生穿手術衣,戴手術帽和橡膠手套,消毒手術器械,但還沒有使用KZ進行防護。1895年,德國病理學專家萊德奇建議醫生和護士在手術時,戴上一種用紗布制作、能掩住的罩具,以減少病人傷口感染幾率。此舉果然有效。這也就成為了近代醫學一款醫用KZ。
KZ從醫院走入尋常百姓家,則是伴隨*“西班牙流感”而來。1918年3月至1919年底,*5億人感染了“西班牙流感”。疫病蔓延期間,人們被強制性要求戴KZ,特別是紅十字會和醫護人員。
在中國,KZ防疫始于哈爾濱鼠疫。1910年,時任北洋醫學院副監督伍連德醫生發明了“伍式KZ”。這種KZ將外科紗布剪成3尺長,每條折成雙層,中間放置一塊棉花,再將紗布的每端剪成兩條,使之成為兩層狀的紗布繃帶。用時以中間有棉花處掩遮口鼻,兩端的上、下尾分別縛結于腦后。這種KZ簡單易戴,價格低廉,成為當時東北人民抵御疫情的*法寶。“伍式KZ”物美價廉,在鼠疫中挽救了數以萬計百姓的生命。
2003年發生的非典疫情,KZ的使用和普及達到新高潮。各大藥店門前排著長長的隊伍,人們爭相搶購KZ。
隨著霧霾問題受到重視,PM2.5KZ成為熱門商品,KZ濾片中間加入了活性炭,深度凈化粉塵,進一步提高KZ的安全性。
KZ過濾材料的變遷,儼然就是一部KZ的發展史。早的KZ是面紗,古宮廷里用來遮蓋口鼻防止粉塵。紗布的出現,能防大顆粒物,還能保暖。醫用KZ對于細菌、病毒的過濾能力更強。
KZ樣式在不斷進化,過濾材料卻一直是紗布。直到上世紀60年代,無紡布的誕生為KZ帶來了“史詩級”的變革。科技的發展以及各類工種健康條例和標準相繼出臺,有力地推動了現代技術的發展和應用。KZ也因其制作標準和功能用途逐步細分為:普通、一次性使用醫用、醫用外科KZ、顆粒物防護KZ、醫用防護KZ。
專家介紹,目前我國醫用KZ主要分為3種:防護級別的“醫用防護KZ”(KN95),可過濾空氣中的微粒,阻隔飛沫、血液、體液、分泌物等的污染物,對非油性顆粒的過濾效率可達到95%以上。手術室等有創操作環境常用的“醫用外科KZ”,是手術室等有體液、血液飛濺風險環境常用的醫用KZ,可阻隔血液、體液穿過KZ污染佩戴者,同時對細菌的過濾效率有70%以上。普通級別“一次性使用醫用KZ”,不要求對血液具有阻隔作用,也沒有密合性要求,因此僅用于普通醫療環境佩戴使用。張流波說,肺炎疫情之下,如果是去公共場所、不與病人接觸,佩戴醫用外科KZ就可以了,但如果接觸病人,則要佩戴KN95K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