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飛行質譜儀是一種很常用的質譜儀。這種質譜儀的質量分析器是一個離子漂移管。由離子源產生的離子加速后進入無場漂移管,并以恒定速度飛向離子接收器。離子質量越大,到達接收器所用時間越長,離子質量越小,到達接收器所用時間越短,根據這一原理,可以把不同質量的離子按m/z值大小進行分離。

工作原理:
時間飛行質譜儀的原理是測量離子從離子源到達檢測器的時間。這個過程包括在離子源中產生離子束,然后加速并測量它們從離子源至檢測器的時間。其間有一漂移管,通常長約2m。所有離子在加速區接受相同的動能,但是它們的質量不同,因而速度有差異,通過漂移管到達檢測器的時間(TOF)也就不同??梢姡^輕的離子具較高的速度,而較重的離子速度較慢。如果離子源至檢測器的距離離L,顯然,離子的m/z值克由其到達檢測器的時間所確定。
飛行時間質譜儀的掃描速度快,記錄一張質譜所需的時間以微秒計。這種儀器的質量范圍寬,可以測定m/z10000以上的離子。
發展:
時間飛行質譜儀利用離子在一定距離真空無場區內根據不一樣的質荷比往檢測器用不一樣的速度到達,從而使質譜圖的質譜儀建立。真空系統、記錄系統、檢測器、飛行管以及離子源均為經典線性時間飛行質譜儀組分。相比于常規使用的質譜儀,其優勢在于有著不會受到限制的質量范圍,較高的離子流通率,以及簡單的結構。
在20世紀40年代,它的分辨率因為受到儀器設計和電子技術的限制僅有大約100.50年代,空間聚焦和延時聚焦(timelag focus)離子源被Wiley和Malarin設計出來,分辨率得到提高,達到了幾百。
70年代,離子反射鏡被Mamyfin和Karataev設計了出來,使離子能量分散問題得到了進一步的解決,質譜儀達到了高分辨儀器的行列。
80年代末,基體輔助激光解吸電離質譜法被Kams和Hillenkamp發現了,使分析生物大分子的重大突破得以實現,使之變成了生命科學研究的重要工具。
90年代,因為電子技術的發展以及進一步運用的延時聚焦技術,商售激光時間飛行質譜儀的分辨率已經超過了1萬,應用范圍也變得越來越廣泛。
21世紀,相繼問世了如電噴霧離子源、輝光放電離子源、氣質聯用、液質聯用和毛細管電泳聯用等各類功能質譜儀,從而使常規四極或磁式質譜儀的主要功能具備了。時間飛行質譜儀如今已經被當作一種非常有前途的高性能質譜儀器。
立即詢價
您提交后,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