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原代細胞被支原體污染導致什么問題?
閱讀:1047 發布時間:2018-7-12原代細胞的培養,支原體污染是個世界性的問題。支原體污染幾乎可以改變細胞的所有參數,導致實驗結果的不準確、甚至*錯誤。從2013年開始,《Nature》期刊已正式要求投稿的文章,如涉及細胞培養都要進行支原體檢測。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高水平期刊將做出同樣的支原體檢測要求。
支原體通過產生代謝產物及消耗各種養分,如核酸前體及必需氨基酸,從而改變細胞的代謝狀態。支原體可以酵解糖,分解精氨酸,氧化丙酮酸,解脲支原體可以利用尿素作為能源,這會使細胞代謝發生一系列改變,從而影響蛋白質、DAN、RNA合成以及嘌呤從頭合成及補償合成途徑。污染時間的長短及核酸代謝改變決定了支原體污染造成的危害程度,導致細胞染色體斷裂、重排、非整倍體的出現。隨后,細胞的生長特性發生改變,使某些酶和細胞因子的產生增加,并表現出一些特殊的細胞功能,而其它一些細胞正常的功能則被抑制。某些支原體附著在細胞表面后,會與宿主細胞交換膜抗原成分。隨著細胞膜成分的改變,細胞的形態及抗原性發生改變。細胞污染對研究工作帶來的zui大危害是由于錯誤的實驗結果導致研究誤入歧途。此外,支原體污染還會干擾細胞的篩選,如雜交瘤細胞生長受到抑制并喪失產生單抗的能力。
培養法是zui可靠的支原體檢測技術,但是該方法非常耗時的,需要數周,不適合作為細胞培養液中支原體污染的快速檢測。有的實驗室使用熒光染色法檢測支原體,但是該方法靈敏度太低,當檢測成陽性時,細胞經常已經嚴重污染。目前,細胞培養液中支原體污染的檢測通常使用的是PCR法。
可以說,到目前為止,針對體外細胞培養的支原體檢測的方法還沒有一種單獨使用就可以保證100%正確,既不會漏檢(假陰性),也不會多檢(假陽性)。
(1)支原體固體培養法。通過固體培養法無法檢測污染細胞的一種zui常見的支原體,即豬鼻支原體(M.Hyorhinis)。這是因為豬鼻支原體無法在支原體固體培養基上形成可見的菌落,而豬鼻支原體約占所有支原體污染的20-50%。這就意味支原體固體培養法漏檢率高達20-50%。
(2)PCR法。PCR法導致的假陽性大家比較熟悉,無需多說。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細胞培養液中,經常會含有強烈抑制PCR擴增的代謝產物,如果不進行樣品的前處理而直接使用細胞培養原液進行PCR檢測,產生假陰性的概率是非常大的。
(3)熒光染色法。由于該方法本身的靈敏度較低,輕度的支原體污染往往無法檢測出來。該方法漏檢率也不會低。
(4)各種宣稱檢測支原體特異性酶的方法,我們對此持謹慎態度。比如Lonza公司的依據支原體特異性酶而設計的支原體檢測試劑盒,其說明書就明確寫明:其結果會受到原代細胞本身的干擾,其檢測過程必須離心去除哺乳動物細胞。這就是悖論:該支原體檢測試劑盒不是宣稱根據支原體特異性酶而設計的嗎?怎么會被哺乳動物細胞本身干擾呢?如果會被哺乳動物細胞本身干擾,那豈不說明哺乳動物細胞本身也含有該酶?如此,假陽性豈能避免?由于類似的支原體檢測試劑盒說明書都沒有公布具體的支原體特異性酶的名稱,其是否會被哺乳動物或普通的細菌、真菌干擾而產生假陽性,我們對此持高度謹慎態度。希望進行細胞支原體污染檢測的具體人員自己好好研究鑒別一下。再者,其靈敏度如何也需要比較后才知道。
Phospho-IRAK1 (Ser376) 泛素蛋白連接酶抗體
Phospho-IRAK1 (Thr209) 泛素蛋白抗體
Phospho-IRAK1 (Thr387) 翻譯延伸因子EF-1a抗體
phospho-IRAK4 (Thr345) 翻譯控制腫瘤蛋白抗體
Phospho-IRF3 (Ser396) 發狀分裂相關增強子-5抗體
Phospho-IRF7 (Ser471/472) 發育分化增強因子1抗體
phospho-IRS1(Ser1101) 發動蛋白樣相關蛋白1抗體
phospho-IRS1(Ser302) 二脂酰甘油酰基轉移酶抗體
phospho-IRS1(Ser307) 二甲基化組蛋白H3抗體
phospho-IRS1(Ser332/336) 二甲基化組蛋白H3抗體
原代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