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提升一體化泵站在城市內澇治理中的作用
近些年來,在武漢的雨季“看海”,不是什么稀奇事,武漢市相關部門曾在 2013年承諾,將投資129.85億元提高城市的排水能力。時至2015年,武漢市水務局稱已完成40億元的投資,主要用于修建羅家路(二期)、常青路(二期)泵站的改造工程,這兩個工程項目明顯改善了多個地區的排水條件,使武漢城區內20余處老漬水點的情況有效得到緩解,但是武漢市其它地區的內澇情況依然沒有得到什么大改善。武漢市的雨季,經常是暴雨,來得快,去得也快,猶如小孩子的臉,翻臉就變,因此要想改變城區的內澇隱患,除了改善排水管網,還必須加強雨水提升一體化泵站的建設。
給大家科普一下,雨水提升一體化泵站是替代老式排水泵站的理想解決方案,是集成式一體化預制泵站。該泵站的筒體采用*加厚型中等密度的玻璃鋼材質制成的,內部的水泵、管路、閥門、儀表、控制設備以及其它用戶所需要的附件成套提供,并安裝完畢后出廠。它是一種使用方便,質量可靠,土建工作少,成本較低的一體化泵站設備。
在說到雨水提升一體化泵站的工作性能前,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城市內澇的原因大致有哪些,這樣才能更深刻的體會到雨水泵站的重要性。
首先武漢的城市水域面積約占全市國土面積的25%,湖泊數量多,而且郊區和農村以前是可以調蓄雨水的,變成城市后,不僅不能調蓄雨水,還增加了排水量。而且,在城市擴張過程中,先地上,后地下,基礎設施跟不上,一些新建小區甚至沒有排水管網。然后武漢的排水設計標準也嚴重偏低,設計暴雨重現期平均僅為一年。本來前期基礎設施欠賬太多,后期城鎮化壓力又持續加大,內澇問題也不是短期就能解決的,需要持久戰。武漢以前的管道,設計的跟不上社會發展,導致排水量低于入水量,但改造城市管網,困難重重,也不是一時半會能解決的。
有了雨水提升一體化泵站后,只需要在雨水匯集處,通過深基坑,預制好混凝土基礎,埋入雨水提升一體化泵站,短短一周就可完工。雨水提升一體化泵站通過泵內泵內智能化控制設備,控制泵站內需要啟動的泵和數量,然后通過泵站和市政新主干管網相通,就把城市的“內澇”及時排出市內。
今年武漢市在排“內澇”方面,已經新建排水干網100多公里,建成連接南湖和長江的江南泵站等12個重點排水項目,中心城區抽排能力將提高50%,今年雨季確實很多地方“海洋”正在消失,這主要得益于雨水提升一體化泵站和管網的配合,雨水提升一體化泵站在武漢城區以其快速安裝,新型材料,按需定制和設計新穎的特點,在武漢越來越普及,在武漢,它扮演了一個“主治醫生”,對城市“內澇”的根本性治理起了決定作用。
相信在全國,像武漢市這樣有“內澇”城市病的地區不是一兩個,它們都存在缺乏超前設計,排水設計不合理引起的問題,但通過今天這篇文章的講解后,大家應該了解到只要使用雨水提升一體化泵站,這些問題都可以得到緩解,甚至是解決。雨水提升一體化泵站在全國的推廣,配合管網,一定能將中國的“內澇”的大問題解決,未來,在中國內陸將不會再有“看海”的景象,期望那天的早點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