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儀器的智能化
幾次工業革命的產生,究其原因,歸根結底是為了提高生產效率、提高產品質量、優化生產要素配置、降低成本,以滿足用戶不斷增長的個性化需求。
我國起步相對較晚的儀器儀表行業,經歷了二十余年的摸爬滾打,市場規模在不斷擴大,市場格局也正在悄然發生改變。“十二五”以來,智能儀器儀表收到了國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勵,去得了相當顯著的成就。
對于國內分析儀器制造企業而言,很多企業都跳過了數字化生產這一關鍵步驟而直接進入智能制造領域,但實際上,實現數字化是為了給智能化奠定堅實的基礎。以樣品前處理為例,在現如今的實驗室,樣品前處理占據了實驗人員大部分的工作時間。如果能夠為實驗室分析人員減少在樣品前處理時所使用的時間,無疑會大大提升實驗效率。因此,發展數字自動化技術,以此為基向智能化過渡,zui終實現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方式對分析儀器設備進行智能分析和控制。
但從實際來看,國內制造業整體配套設施和基礎都相對落后,缺乏在智能制造領域的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核心技術以及平臺級應用,但大量民營企業和人才對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未來充滿著渴望,并且具備創新發展的能力和實力,但由于資金的限制或是政策支持力度的相對薄弱,在智能化發展上難度頗大。
因此,儀器智能化的發展不僅僅要依靠企業自身的創新,引進國外的二手儀器是個不錯的選擇,借鑒他人的技術,揚長避短,專研開發新的技術,避免客觀限制因素而阻礙創新的步伐。
智能化作為社會大環境中未來的發展方向,儀器行業自然也不能例外。中國智能制造戰略方針指出,推進智能制造要充分激發企業內生動力,特別是廣大中小企業,要實事求是地探索適合自己轉型升級的技術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