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原理與處理目的
1.1 高溫活化(550℃加熱 4 小時)
1.1.1 去除雜質:硅酸鎂在高溫下可分解或揮發殘留的有機污染物(如烴類、脂肪酸等),避免其被四氯化碳或四氯乙烯萃取后干擾紅外光譜測定。
1.1.2 增強吸附活性:高溫焙燒使硅酸鎂晶格結構發生變化,形成更多的微孔和活性位點,提高對極性物質(如動植物油類)的吸附能力。
1.1.3 標準化處理:統一活化條件(溫度、時間)可確保不同批次硅酸鎂的吸附性能一致,減少實驗誤差。
1.2 蒸餾水調節(按 6% 質量比加入)
1.2.1 平衡活度:活化后的硅酸鎂活度過高,可能導致非選擇性吸附(如同時吸附石油類和動植物油類)。加入蒸餾水可通過水合作用降低活度,使其僅吸附極性較強的動植物油類,而保留石油類。
1.2.2 防止結塊:干燥的硅酸鎂在儲存過程中易結塊,加入適量水分可保持顆粒分散性,便于后續裝柱操作。
1.2.3 穩定性控制:6% 的含水量是通過實驗驗證的最佳比例,既能保證吸附效果,又能避免水分過多稀釋樣品。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化工儀器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