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先后通過了ISO9001-2008質量體系認證、ISO14001:2001環境質量體系認證以及GB/T28001-2001職業健康管理體系認證,產品涉及水處理、給排水設備、廢氣處理設備等產品;
產品簡介
詳細介紹
/二級/三級醫院污水處理設備,醫院污水一體化處理設備醫院污水處理設施常用構筑物,現行規范沒有專門規定,根據大多數醫院污水預處理標準設施的構筑物總結,基本由以下幾部分構成
1 化糞池
化糞池已廣泛應用于醫院污水消毒前的預處理。為改善化糞池出水水質,提高消毒效果,生活廢水、醫療洗滌水,不能排入化糞池中,而應經篩網攔截雜物后直接排入污水處理站。據日本資料介紹:用作醫院污水消毒處理的化糞池要比用于一般的生活污水處理的化糞池有效容積大2~3倍。相關規范也規定,化糞池的容積應按污水在池內停留時間不小于36h計算,污泥清掏周期宜為1a。
化糞池應做好通氣,其通氣管可通過接入室內通氣管系或雨落管等引入高空進行排放。
2 格柵
/二級/三級醫院污水處理設備,醫院污水一體化處理設備格柵是攔截大顆粒的懸浮物質和切碎凝聚的軟體物質(紙屑、破布或食物殘渣等),防止水泵或管道阻塞的重要設備,在污水處理系統或水泵前宜設置格柵,格柵井與調節池可采用合建的方式。
傳染病醫院的格柵應選用自動機械格柵;在普通醫院宜選用自動機械格柵(小規模可根據實際情況采用手動格柵)。柵渣可與污水處理產生污泥等一同集中消毒,外運焚燒。
3 調節池
調節池的功能是調節處理水量和水質的不均勻性。據調查,醫院的高峰負荷出現時,其小時zui大耗水量zui高可達每日耗水量的1/7,且污水zui高污染濃度往往在耗水量zui高時段出現。可見設置調節池可大大降低處理設備的容量和電耗。故醫院污水處理應設調節池。連續運行時,其有效容積按日處理水量的30~40%計算。間歇運行時,其有效容積按工藝運行周期計算。
調節池宜進行預曝氣,曝氣量不宜小于0.6m3/(m3•h),對池內水體攪動、充氧,防止懸浮雜質沉淀,改善水質。另外,對中型以上醫院的調節池應分兩組,每組按50%的水量計算。
4 沉淀池
沉淀池是使污水中的懸浮物、固體殘渣沉淀并使沉淀物清除出去的主要設施,沉淀可分為原水中不加入混凝劑的自然沉淀和加混凝劑沉淀兩種,目前醫院污水處理應用的大都為自然沉淀。
沉淀池的實際采用應根據處理站建筑高度、處理水量、占地面積及與其它構筑物的關系等因素綜合確定。一般來說,污水處理量小于20m3/h時,沉淀池宜設備化,可采用鋼結構或其他結構形式的一體化設備,池形宜為豎流式或斜板沉淀池。當污水處理量大于20m3/h時,沉淀池宜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池形宜為豎流式或平流式沉淀池。
采用豎流式沉淀池時,中心管下部應設喇叭口和反射板,板底面距泥面不小于0.3m,排泥斗坡度應大于45°。沉淀時間一般為1.5~2.0h。另外,為保證水流自下而上作垂直流動,豎流式沉淀池的徑(正方形的一邊)深比不宜大于3。采用斜板沉淀池時,板斜長宜取1000mm,斜角宜為60°。斜板上部清水深不宜小于0.5m,下部緩沖層不宜小于0.8m。排泥斗坡度不應小于50°。池內停留時間,一般不超過60min。另外,斜板沉淀池應設沖洗設施。
5 消毒接觸池
消毒接觸池是醫院污水處理設施中的主要構筑物之一。它的主要作用是投加消毒劑后,使污水與消毒劑充分混合接觸,保證需要的消毒時間,達到消毒效果。常用的氯消毒接觸池有關要求如下:接觸消毒池的容積應考慮zui大小時水量、接觸時間和污泥沉積等因素。傳染病醫院污水接觸時間不宜小于1.5h,綜合醫院污水接觸時間不宜小于1.0h。 當處理流程為重力自排式時,污水量應按zui大小時污水量計算,當采用污水泵提升時,污水量應按水泵實際小時排水量計算。連續式消毒的接觸池有效容積為污水部分容積和污泥部分容積之和。間歇式消毒時,接觸池的總有效容積應根據工作班次、消毒周期確定,一般宜為調節池容積的1/2。
接觸消毒池一般分為兩格,每格容積為總容積的一半。池內應設導流墻(板),避免短流。導流墻(板)的凈距應根據水量和維修空間要求確定,一般為600~700mm。接觸池的水流槽寬度和高度比不宜大于1:1.2,長度和寬度比不宜小于20:1。接觸池出口處應設取樣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