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十條”大市場下的熱話題 冷思考(一)
所屬頻道: 環境修復 關鍵詞:土十條 土壤治理 土壤污染防治
沸沸揚揚的“土十條”,歷經3年多時間,易稿50余次后,終于由幕后走到了臺前。應對環保“三大戰役”的zui后一部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土十條”終于落地。
如今的“土十條”,成為市場異常期待的“寵兒”,政府、企業已愈發習慣將土壤修復打造成展示環保決心的窗口,這使得土壤修復成為繼大氣污染、水污染之外另外一個充滿蓬勃張力的市場。不過企業的熱情和市場的無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這個出現不過2年左右的市場中,百花齊放的熱潮引發了大家對土壤治理商業模式的思考,新興的產業、不完備的政策,到底存在哪些問題。企業應如何“獨善其身、良性發展”?
自帶光環的“土十條”亮點何在
從摸清情況到依法治土,從分類管理到風險管控,從推進修復到分配責任,“土十條”對我國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作出了系統而全面的規劃及行動部署,將成為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之后,我國應對重點環境問題的又一行動綱領。 無論是從市場,抑或是“土十條”本身,業界可謂是翹首以待,“自帶光環”的“土十條”到底有哪些亮點?孕育著怎樣的市場空間?
摸清底數,強化監測。
我國缺乏全面詳細的土壤污染數據,因此,“土十條”開篇即要求全面掌握土壤污染狀況及變化趨勢,為治土提供科學的數據支撐。
分類管理,突出重點。
“土十條”明顯地體現出分類管理、突出重點的治理思路。具體來講,農用地按污染程度分為未污染和輕微污染、輕度和中度污染以及重度污染三個類別,分別采取優先保護、安全利用及嚴格管控等相應管理措施。
風險管控,保護優先。
土壤污染不僅成因復雜,較難察覺,且易于累積,稀釋性差,治理起來周期長、難度大。因此,土壤質量維護尤其要注重污染風險的管控及優良土地的保護。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得當,則能夠從源頭上防止可能損害的發生。
開展修復,加強技術。
被污染的土地需要采用各種技術加以修復,再根據修復情況重新利用或作其他安排。因此,如何切實有效地推進修復工作及其相關技術就是關鍵所在。技術方面,要求整合科研資源,加強土壤污染基礎性及關鍵技術研究,加大適用技術推廣力度,通過分批實施200個應用試點項目,遴選出易推廣、成本低、效果好的適用技術,并開展合作交流,建立成果轉化平臺,加快成果轉化應用。
政府主導,責任明確。
我國土壤污染形勢的嚴峻性、土壤污染本身的特性決定了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政府的主導作用以及政府內部的責任分工如何劃定尤為重要。同時,強調部門協調聯動,定期研究解決重大問題。
在“十二五”的政策熱潮下,我國環境監測行業發展迅速,預計“十三五”期間市場規模達到千億元以上。 面對土壤修復市場的大蛋糕,引發企業一陣投資熱潮,可謂是環保企業的“掘金時代”。但熱度之后,應回歸理性。面對一度處于沸點的“土十條”,有業界專家仍表示懷疑,“土十條”能否擲地有聲,甚至落地生根?
(轉載 北極星節能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