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重力三維細胞培養系統與3D打印技術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相結合:
太空生物打印
- 實驗研究:在國際空間站等太空環境中,利用3D打印技術制造細胞和組織模型,研究微重力和宇宙輻射對人體不同組織的影響。如清華大學機械系熊卓教授、張婷副教授課題組研發了腫瘤模型空間3D打印與培養自動化系統,于2023年6月7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完成在軌試驗。
- 醫療應用:生物打印技術可制造臨床適用的人體組織移植物,為長期太空任務中受傷的宇航員提供醫療幫助。如芬蘭Brinter AM Technologies Oy公司將向國際空間站發射Brinter Core 3D生物打印機,用于在軌3D生物樣本打印,探索個性化藥物開發測試、毒理學和3D打印身體部位等。
地面模擬微重力環境下的生物打印
- 優化打印材料:在地面利用旋轉式生物反應器、磁懸浮技術等模擬微重力環境,研究開發適用于微重力環境的生物墨水。如清華大學團隊研制的適用于空間微重力環境的溫敏生物墨水,具有優異的生物相容性、打印性能、室溫存儲及防泄漏特性。
- 提升打印效果:微重力環境可消除3D打印過程中對高粘度生物材料和支撐介質的需求,提高軟組織結構的打印保真度。同時,在模擬微重力環境中,細胞表現出空間不受限制的生長,可組裝成復雜的3D聚集體,有利于構建更接近人體生理狀態的組織模型。
構建復雜器官芯片
結合3D打印和微流體技術,利用微重力培養的細胞構建復雜器官芯片。如通過3D打印技術制造出具有特定結構和功能的微流道、細胞培養腔室等,再將微重力培養的細胞接種到芯片中,模擬人體循環系統等復雜生理環境,用于藥物篩選、疾病模型構建等研究。
立即詢價
您提交后,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