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測定儀廠家講解水分測定的相似相溶原理
水分在物質中并不是以一種形式存在的,常見的有游離水、溶解水等多種形式。而幾種形式的水又幾乎是同時存在的。水的分子量相對較小,被石化產品的分子所包容是必然的。相對來說,游離水是較好測定的。當注入樣品后電解速度迅速提高在30秒左右又迅速下降(水分測定儀器在測定時有電解速度同時顯示,可直觀地判斷測定時的動態變化)。這段時間的水分含量主要是物質中的游離水。但溶解水的測量時間較長,必須依靠試劑中分子鍵的力將物質溶解之后才能測定析出的水分。
水分測定儀測量時電解速度降至1µg/s以下而未到終點時,這段時間主要是測定溶解水(約30秒左右)。如溶解水較多,簡單的辦法是控制進樣量。減小進樣量使試劑中分子鍵的力在短時間內迅速打開樣品分子團使溶解水迅速析出。其他的辦法是利用物質的相似相溶原理來使樣品迅速溶解。
水分測定儀廠家以在實踐中遇到的一個實驗來舉例說明:測定碳酸亞乙烯脂中的水分含量,按產品標準規定,該物質水分含量指標是10-6級,15℃以下呈無色固體結晶狀,15℃以上逐漸溶為無色液體,粘度不大。室溫小于20℃時又逐漸恢復為固體結晶狀。當在室溫下測定水分含量時剛好在該物質固—液狀態轉化的臨界點附近。當注入*個樣品時(1ml),測定時間為65秒,第二個樣品測定時間為130秒,第三個樣品測定時間為260秒,測定時間依次遞增。作為過程控制,這顯然是不可取的,而且時間越長測定結果偏離真值越大。
國內的生產企業和使用該產品的用戶企業都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只能依靠損失試劑來解決。一個樣品一池試劑,工藝非常繁瑣且不經濟。經反復思考,水分測定儀廠家根據化工產品的相似相溶原理,采取增溶措施。待試劑平衡后先注入1ml四氫呋喃,待再平衡后,注入樣品。試驗結果*次樣品60秒,其后的樣品測定的時間略長但不超過70秒。問題解決了。究其原因,就是在室溫下單靠卡氏試劑不能溶解碳酸亞乙烯脂,不能夠使其析出水分耗盡,每一樣品的溶解水依次累加,造成時間遞增,利用相似相溶原理解決該類問題的文獻報道不多,可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