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滑油與黏度指數改進劑
黏度是衡量潤滑油性能的重要參數之一。黏度隨溫度、壓力等條件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如溫度降低時基礎油黏度增大,甚至凝固而無法正常使用;溫度升高后基礎油黏度降低,不能有效地起到減摩抗磨作用,這樣就會導致基礎油的適用溫度范圍受到很大限制。為了滿足基礎油的低溫流動性能以及高溫潤滑性能,通常需在所使用的較低黏度的基礎油中加入油溶性鏈狀高分子聚合物來降低潤滑油的黏度隨溫度的變化程度,提高潤滑油的黏度指數,即黏度指數改進劑。
黏度指數改進劑又叫增黏劑,主要用于內燃機機油、液壓油、自動傳動液和齒輪油中。此外,黏度指數改進劑還具有稠化基礎油,改善油品的黏溫性能,使油品具有良好的高溫潤滑性和低溫流動性,降低潤滑油的消耗等作用。
作為黏度指數改進劑的高分子聚合物在不同溫度的潤滑油中以不同形態存在,進而對黏度產生不同影響。在低溫下,高分子聚合物呈線圈卷曲狀態,其流體力學體積變小,使基礎油的內摩擦減小、運動黏度相對變小;溫度升高則出現相反的作用。并且高分子聚合物的體積遠大于相對分子質量較小的基礎油,因此可以稠化基礎油。
目前,國外常用的黏度指數改進劑有加氫-苯乙烯-雙烯聚合物(如:加氫-苯乙烯-丁二烯聚合物HSB、加氫-苯乙烯-異戊二烯聚合物HIS、乙烯丙烯共聚物(OCP或EPC)、聚異丁烯(PIB))等。國內黏度指數改進劑的主要類型有聚乙烯基正丁基醚、聚甲基丙烯酸酯(PMA)、聚異丁烯、乙烯丙烯共聚物以及聚丙烯酸酯等,并且國內很多研究是在此基礎上對化合物分子進行結構改進或功能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