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筷子輕輕被折斷,三根筷子牢牢抱成團。”這個事實告訴我們:只有團結在一起,力量才是zui大的。事實上,在石油公司之間,這種依靠聯手加強實力的故事有很多。中石油與殼牌就是其中一例。
近日,跨國石油*殼牌集團宣布,與中國石油集團簽署一份合作協議,以及一份成立建井合資企業的協議,雙方將各持股50%。
這次,中國石油與殼牌將跨國企業間的合作推向了一個新的制高點。
熱度升級
對于此次性戰略合作,荷蘭*殼牌有限公司執行官傅賽表示:“中國石油集團和殼牌在范圍內正開展多種項目合作,目的是投資獲利增長并滿足世界對價格可承受的較清潔能源不斷增長的需求。”
依照雙方意愿,該合資企業將開發一套創新性的和高度自動化的建井系統,以大幅提升陸上鉆井和完井的效率。該合資企業計劃應用自動定向鉆井和鉆井優化等的技術。據悉,該合資企業還將向低成本的中國供應商采購所需的大部分鉆機、服務和鉆井設備。
與跨國石油公司開展性合作,對于中國油企而言并不多見。對此,石油管理干部學院研究石油公司的王才良教授認為:“隨著市場形勢的變化,整個世界石油工業都在進行調整。今后除了競爭之外,公司間合作將是大趨勢。中國的石油公司與石油公司不斷加強合作,這將是常見的現象。”
事實上,隨著對石油資源的戰略需求,競合早已成為跨國石油公司迅速實現戰略目標的重要手段。跨國公司為迅速增強綜合實力、競爭世界石油工業的地位,憑借自身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先進管理經驗,在范圍內積極尋求實力相當、規模龐大的合作伙伴,兼并、收購、聯合,迅速有效地實施戰略性聯盟和全面業務合并。
中國石油與殼牌的合作由來已久。多年來,雙方建立了良好的互信合作關系,成功分享了彼此的成熟技術和管理經驗。去年,雙方曾宣布,共同開發的長北天然氣田已開始商業生產。這是我國*投入商業運營的陸上合資油氣項目,也是殼牌目前在中國陸地zui大規模的油氣上游合作開發項目。
“在經濟化的背景下,跨國企業會開展各種形式的合作,而且會越來越多。如今,單靠一家企業已難以謀求長遠發展,畢竟每個石油企業都各有長板和短板,只有合作才能在石油資源獲取上做得更好。”商務部跨國公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張廣榮表示。
各取所需
中國石油與殼牌的合作可謂是珠聯璧合。
中國石油集團是中國“走出去”zui早、取得成績zui大的公司,勘探開發項目分布于非洲、中東、中亞—俄羅斯、南美、亞太各大區。殼牌的實力也相當雄厚,無論是財力,還是科技、管理都有很強大的實力,尤其是在勘探開發的難點領域:諸如深海油氣開發、重質油、瀝青、油砂、天然氣開發液化轉化等領域都。
對于中石油與殼牌的此次合作,王才良教授認為,這可以使雙方實現優勢互補的效益共贏。“對于殼牌來說,一是看好中國強大的市場,二是看重中國石油集團雄厚的財力,更看重其強大的技術服務隊伍。充分利用好了中國石油集團的技術服務隊伍,有利于降低作業成本,未來在新領域將更得心應手。”
的確,發展中國家巨大的市場空間,為跨國公司通過合作迅速進入新市場搶占戰略制高點提供了便捷的渠道。此外,因為是以陸上油田起家,我國石油公司在陸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一是具有相當高的技術素養、能勝任上下游各環節施工的建設隊伍,他們與經濟發達的老牌石油生產國相比也是相當突出的;二是中國石油工業的技術和裝備在多數環節上都具備了*水平,有些環節上還處于地位,如中國在復雜油氣田勘探開發,在老油田提高采收率上的水平已為世界所矚目。
“殼牌雖說有較強的優勢,但其自身有明顯的薄弱之處。目前市場勞動力昂貴,諸多跨國石油企業施工能力不足。” 張廣榮副研究員表示。
很顯然,殼牌早已經將中國石油企業的實力看在眼里。但反過來,在此次合作中,中國石油集團配合得如此,也是自身短板所產生的結果。
隨著技術水平快速發展、成本降低和油價高企,非常規油氣的勘探開發已提到世界油氣工業的作業日程上,其典型代表是頁巖氣和煤層氣的規模開發。中國正在給予非常規油氣相應的地位,但目前尚不能投入工業性開發,還需要做好先期研究和技術儲備。
此次中國石油與殼牌合作成立的合資公司,將針對致密氣、頁巖氣和煤層氣等非常規天然氣開發自動化的建井系統,大幅提升陸上鉆井和完井效率。殼牌表示,合資公司應用的技術,將包括殼牌在北美致密氣開采作業中應用的部分技術。
這一合作將以較低成本、大規模開采資源量可觀的天然氣資源,對我國來說。這無疑是件好事。
“再強的公司單靠自身的能力開拓市場,顯然是不符合時代潮流的。在當前形勢下,迫切需要學習技術加快油氣開采。殼牌的鉆探技術、勘探設備、擁有知識產權的,我們都希望通過合作打破壁壘,獲得一定使用權來提高開發效益。”張廣榮副研究員認為。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王才良教授則表示:“對于希望在下游市場有更大突破的中國石油而言,殼牌遍布世界各個角落的下游網絡或許能幫助其進行有力擴張。”
競爭新模式
針對中國石油集團與殼牌此次聯手,張廣榮副研究員指出:“就現在簽訂的合作協議來看,未來的表現效果如何還需要經過實踐的檢驗。如果兩國企業合作取得了很好的效益,相信企業間未來還會繼續拓寬、加深合作,這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
他進一步表示,石油勘探開發具有較高的風險,是不可抗拒的。在此背景下,兩大跨國石油集團建立商業合作,既是合作方式的進步,又加強了我國企業參與市場的機會與能力。這是一種競爭的新模式。
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工程師張抗教授指出:“競爭首先要使自己的產品更好、成本更低,使市場行為本身更完善、更有活力。競爭有對手,因而自然有非對手的盟友。從低級思維上看,競爭會導致對手之間的對立甚至對抗。而從的戰略思維上看、從市場的實踐上看,競爭更意味著合作的需要。”
人們不愿看到1+1=0的惡性爭斗,不愿兩敗俱傷而漁翁得利,而愿看到1+1>2,看到多贏和發展。“對手越少,盟友越多、越強,取勝的可能性越大。”張抗教授指出。 很顯然,中國石油集團與殼牌集團此次的合作模式,就是選擇了上述做法。但在向地下未知領域探索油氣勘探開發中,巨大的風險使每個公司都希望有合作者協同努力共擔風險。其中,zui明顯的表現就是,“兩國企業通過團隊進入資源國進行投標,更容易獲得新項目。因為很多資源國更愿意團隊進入該國勘探開采石油。”王才良教授表示。
“在殘酷的競爭中有多個合作者的參與容易取勝,在投標和項目運作中有多個參與者的合資企業實力相對雄厚容易中標,在實施中面對復雜的關系也容易周旋。退一步說,在遇到商業風險時,有多個合作伙伴也容易減少損失,這就是許多重大的風險項目有眾多公司合股參與的原因之一。”張抗教授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