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保障國家石油安全之名“走出去”的中資石油公司,發現受運輸成本、市場環境等多重制約,把所有海外取得份額油全部運回國內并不現實,有時也不經濟。也就是說,海外投資沖動及目的正在發生變化,政治動因逐步被獲取經濟利益所替代,國家行為也變為風險自當的企業行為。
那么,檢視資油中企投資收益也就越發重要,特別在央企海外投資巨虧案例陸續浮出的當下,占據海外投資重要部分的油氣行業更需細算賬。
在過去的數年里,“走出去”戰略一度讓中國企業扮演了市場zui為兇悍的投資主體,而作為央企陣營中確保國家能源安全的要害部門,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國有石油公司的海外投資熱潮更是一浪高過一浪。
自1993年,中石油成功中標泰國邦亞區塊項目,獲得海外油田開采權益,中國石油(601857)公司進軍海外市場的大幕也隨之開啟。在此后的十余年內,三大石油公司開始頻繁出現在石油市場并購項目的大名單中,參與并購的資金數量也逐年放大。
本報記者從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獲得的一份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年底,三大石油公司投資海外的油田、及工程項目總計144個,投資金額累計更是高達近700億美元,約合4480億元人民幣。
與花費高昂的海外投資數額相左的是,三大石油公司每年從海外項目中獲得的原油權益產量卻難以與投資成本劃上等號,投資效益更是惹來諸多爭議。
本報記者獲得的數據顯示,2010年三大石油公司海外權益原油近7000萬噸,雖然較2005年翻了一番,但相比2010年中國約4.2億噸的石油總消耗量,三大石油公司從海外運回國內的原油卻微不足道。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國有石油公司高管向記者坦承,2010年中國石油公司運回國內的原油僅為500萬噸左右,僅占海外權益原油的1/12。
另一位多次參與海外油氣田談判的企業高管表示,實際上中國三大石油公司在海外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原油收益遠遠超出了運回國內的數量,而在出自中國海外資產的石油中,更多以現貨價銷售到了市場,并非運往中國。
不僅如此,國有石油公司大手筆投資海外項目中的虧損情況也廣受詬病,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表示,在三大國有石油公司的很多海外投資行為中,對企業自身利潤的考量遠高于對國家石油安全的考慮。同時,中國石油大學2010年一份報告顯示:受管理制度及投資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三大石油公司在海外的虧損項目更是達到三分之二。
與此同時,作為國內除三大石油*外的另一大主要石油企業,中化集團也同樣難逃虧損境地,本報記者了解到,2009年,中化集團在海外投資的3個油氣田項目,累計虧損1526.62萬美元。
“不僅僅是三大石油公司,很多央企的海外虧損賬目是非常觸目驚心的,其中因決策錯誤和投資導致的虧損占多數,進軍海外市場過程中盲目自大的現象也大有所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一名官員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