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國家發改委體改司副司長連啟華稱,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等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將在年內推出。他稱在進行價格改革時將整體考慮控制通脹。根據發改委向油企下發的意見征求稿,成品油調價間隔將縮短,并有可能將定價權下放給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石油*。(6月10日《中國證券報》)
對于這個周末來說,這真是一條壞到家的消息。成品油定價機制的問題,實際上已經沒有什么好說的了。但是改革方案中,竟然可能以簡單下放了事,這實在是不顧民意。發改委這些年多次表示,市場化是成品油定價機制的完善方向。既然這一方向至今沒有動搖,也得到公眾的支持,那么改革不能違反這一目標。
按照相關部門和石油*的說法,定價權下放不就是回歸市場嗎?此言差矣!真正的市場化,前提是必須存在真正意義的市場主體,有開放、公正的競爭環境。但事實是什么?是三大石油*壟斷了石油勘探、開采、煉制、銷售的各個環節,并極度排斥民企的進入。即便是那些已經進入石油產業的民企,也被不公正的政策和行政手段、惡性競爭排擠。
這樣的背景之下,直接放權,發改委無非是不想頂著被罵的壓力了。但如果真這樣,改革所期望的目標難以實現,三大石油寡頭之間不可能有真正的競爭,市場化的油價就是空中樓閣。如此,不僅公眾要繼續為壟斷*的高層本、低效益買單,而且發改委的壓力也不會減小,只會遭到更多的罵聲。
定價權下放的理由看似很充分,實則不然:
首先三大*常常以煉油巨虧要挾,導致國家必須補貼,并適時滿足其提價的要求。而下放定價權后,國家難道就真的可能不管不問了嗎?如果國家不管不問,那漲價就成為必然,甚至因為可能得不到補貼,石油*的漲價幅度要求和“接軌”。我們要繼續重申的是,煉油并非是由*的*業務,其原油勘探與開采業務都是壟斷性的,必然盈利;而油價下挫時,煉油又必然盈利。以此為理由,要求提價,并成為下放定價權的借口,簡直是一派胡言。
更何況,*的油企都會遇到我們三*的問題,但是別人為什么沒抱怨呢?因為市場競爭,任何企業、*的同行都在激烈廝殺,如果國內的三*覺得煉油沒利潤,甚至拖后腿,干嘛不放民企、外資進來?不僅不放行,還設置很多門檻,甚至直接斷貨威脅民企,這算哪門子的市場化?
更不用說,三大*的市場反應長期遲鈍,無法跟上節拍,自身臃腫不堪行政成本奇高。這樣的企業給了它定價權,這簡直是害了他們,只會讓他們更不思進取。zui終,為這一切買單的,還是中國公眾。
成品油定價權下放,畢竟還只停留于紙面,希望相關部門能謹慎考慮。先實現油價成本的透明,降低石油*的行政成本,公眾才能對成品油定價權的下放不再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