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氏吸管由醫用級聚乙烯(PE)制成,管體
公司動態
-
2018/9/10
Nature重磅:發現T細胞突破血腦屏障的關鍵機制
近日,來自貝勒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多機構團隊,通過理解多發性硬化癥中,T細胞如何滲透進大腦,開發出了能夠穿透血腦屏障的T細胞。并根據此,設計了一種新型CAR-T細胞,臨床前試驗顯示,其能夠穿透血...
-
2018/9/10
運動機能與端粒長度之間的關系
一項針對來自五個歐洲國家的1,200多人的新研究發現,端粒長度較短的老年人更有可能難以進行日常活動。相關結果發表在《FrontiersinPhysiology》雜志上。這表明短端粒是與年齡相關的功能衰...
-
2018/9/10
Cell子刊:生物鐘紊亂還想保持健康?“10小時內進食法則”試一下!
導讀何為規律作息?對許多人來說,他們的一天從早晨喝杯咖啡開始,以14或15小時后的睡前夜宵結束。然而,根據8月30日發表在《CellMetabolism》雜志上一項研究,無論我們的生物鐘如何,只要每天...
-
2018/9/7
the Lancet:多重耐藥性結核病治療新突破
根據麥吉爾大學研究所資深科學家DickMenzies博士領導的一項新的合作研究,已發現幾種新藥比傳統治療多藥耐藥結核病(MDR-TB)更有效。這些研究結果促成了對結核病治療指南的*改革,這項研究結果今...
-
2018/9/6
Nature:寨卡病毒研究揭示大腦病變機制
在健康個體中,寨卡病毒感染會引起流感癥狀。然而,孕婦受到感染,由于某種尚未解釋的機制,未出生的孩子可能患有嚴重的腦部異常。慕尼黑工業大學(TUM)和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學研究所(MPI-B)的一項研究表...
-
2018/9/6
Nature子刊:突破!這些基因可預測乳腺癌復發!
作者:Michael,Zoe導讀乳腺癌被稱為影響女性生命健康的“*公敵”。雖然隨著基因療法以及內分泌抗癌療法的發展,原發性乳腺癌得到了很好的遏制,但腫瘤患者仍然存在復發風險,其由于復發腫瘤對于之前的治...
-
2018/9/6
靈長類早期胚胎發育多能性變化模式揭示
記者4日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期刊《基因組研究》在線發表了該所鄭萍課題組與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計算生物所韓敬東課題組合作的研究成果,揭示了靈長類早期胚胎發育多能性的變化模式。發育多能性是指一種細胞分...
-
2018/9/5
講述腫瘤生長的故事:科學家繪制癌癥運動地圖
導讀由于腫瘤細胞利用組織環境并壟斷可用資源以繼續生長,因此癌癥研究人員很難識別散布在非惡性組織中的腫瘤細胞。這限制了他們對癌癥細胞運動軌跡的探究。近日,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一種新技術,可生成腫瘤樣...
-
2018/9/4
Cell子刊:利用細胞代謝對抗頑固性腫瘤!
作者:Michael,Zoe導讀當細胞產生在應激條件下,便會啟動細胞內特殊的生理學反應——自噬。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因其發現細胞自噬機制研究,獲得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種在各種動植物細胞內普...
-
2018/9/4
如何更好的開展CRISPR研究實現脫靶效應小化?
導讀盡管源自化膿鏈球菌(SpCas9)的個且常用的CRISPR/Cas9系統具有顯著的特異性,但除了理想的基因剪切和復制之外,已觀察到不同程度的脫靶效應(OTE)。這未免讓研究者感到無所適從,由此,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