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細胞間黏附分3結合非整合素分子DC-SIGN
大鼠細胞間黏附分3結合非整合素分子DC-SIGN 的結合機制及影響
在大鼠的免疫系統中,細胞間黏附分子 3(ICAM-3)與樹突狀細胞特異性細胞間黏附分子 3 結合非整合素分子(DC-SIGN)的相互作用,對免疫反應的調控至關重要。
ICAM-3,也被稱為 CD50,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重要成員,主要在白細胞表面表達。其結構包含多個免疫球蛋白樣結構域,這些結構域賦予了 ICAM-3 識別并結合特定配體的能力。DC-SIGN 屬于 C 型凝集素超家族,是一種 Ⅱ 型跨膜蛋白,由 404 個氨基酸組成,從 C 端至 N 端依次為糖識別域(CRD)、頸區、跨膜區和胞漿區。DC-SIGN 主要表達于樹突狀細胞(DC)、巨噬細胞及激活后的 B 細胞表面,在免疫應答的啟動和調節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當大鼠機體遭遇病原體入侵或處于免疫激活狀態時,ICAM-3 與 DC-SIGN 之間會發生特異性結合。ICAM-3 的特定結構域與 DC-SIGN 的糖識別域相互作用,這種結合具有高度的親和力和特異性。在免疫反應的起始階段,DC 細胞作為重要的抗原呈遞細胞,通過其表面的 DC-SIGN 識別并結合病原體表面的糖蛋白或多糖結構,同時,DC-SIGN 與白細胞表面的 ICAM-3 結合,促進了 DC 細胞與白細胞之間的黏附與相互作用。這一過程有助于白細胞向炎癥部位遷移,并增強了抗原呈遞的效率,從而激活 T 細胞等免疫細胞,啟動適應性免疫應答。
研究表明,ICAM-3 與 DC-SIGN 的結合還在病原體感染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許多病原體,如 HIV、HCV 及結核分枝桿菌等,能夠利用 DC-SIGN 與 ICAM-3 的結合,實現對宿主細胞的感染和傳播。病原體表面的糖蛋白與 DC-SIGN 結合后,DC-SIGN - 病原體復合物可通過與 ICAM-3 的相互作用,進入白細胞或 DC 細胞內部,從而幫助病原體逃避機體免疫系統的監測和清除。在膿毒癥發病早期,腸道會發生上皮 - DC 轉分化現象,DC-SIGN 表達水平與全身炎癥反應、組織病理損傷、疾病嚴重度密切相關。DC-SIGN 通過激活下游通路 “erk1/2 - nf - κβ/p65" 磷酸化,促進 TNF - α、IL - 1β、IL - 6 等細胞因子合成釋放,參與調控膿毒癥引發的 “急性腸損傷 - SIRS - MODS" 過程。
在實驗室研究中,常利用 ELISA 試劑盒來檢測大鼠體內 ICAM-3 和 DC-SIGN 的表達水平及二者結合的相關變化,從而深入探究它們在生理和病理狀態下的作用機制。通過對 ICAM-3 與 DC-SIGN 結合機制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免疫反應的精細調控過程,為開發針對免疫相關疾病及病原體感染的新型治療策略提供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