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以來,一系列嚴格控制排放、加強監管、加大處罰力度的政策措施,開始令沉寂已久的工業廢水治理市場重現生機。不僅分析機構十分看好,“圈外"企業也在躍躍欲試,一些具備技術或資源優勢的工業廢水治理企業,成為投資、收購爭搶的首要目標。
工業廢水,能否告別“游走"模式走向農耕模式?
工業廢水處理市場并非是剛剛興起的新領域。如果單從設備的角度,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就已有相關的制造企業。可惜這個市場從那時起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只是限于賣藥劑、賣設備、賣工程。近年來,有不少企業開始接手工業企業治污工程的設計和運營,但這一模式始終是行業內少之又少,行業整體一直在產業的低端徘徊。
一個工業企業引進了一套治理設施,如果沒有大的生存環境變化,幾年內它將不會再有新的需求。因此相關的環保企業就像“臨時工"一樣,往往干的是“一錘子買賣",常常可能處于吃了上頓、下頓還不知道在哪兒的生存狀態。有行內的企業家表示,今年可能做了十幾個項目,收入還可以;但第二年可能就只接到一兩個項目,生存都成了一個大問題。
沒有穩定的客戶和收入,再加上客戶信用等問題更是難上加難,這類環保企業長期缺乏穩定持續的發展環境,而身處其中的從業人員也很難找到扎根專業知識。永遠要為生存而奮斗的企業,難以討論自我創新和成長,相關的產業也就更難生存。
一個稍顯不恰當的比喻是,如果說工業治污領域還屬于“游走"狀態,那么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就早已邁入“農耕"發展模式。尤其在市政公用領域市場化改革以來,以污水處理收費作為支柱,這一領域已經實施了特許經營的多種模式。
其中,動輒長達二、三十年的運營合同,讓供水、污水處理開始成為穩定持續的收入,技術、設備、工程、管理得以不斷標準化、規范化,相關企業穩定成長,優勢企業加速擴張,城市水務已成為環保產業細分領域體量擴大和發展速度 快的一支,并提前進入了整合提升的產業成熟期。
鵬鷂集團董事長王洪春曾發問:工業廢水領域是否也有可能誕生“水務"市場?他認為唯有如此,相關企業、行業才能有持續穩定的發展基礎。工業廢水治理市場必須以由賣工程設備為主,走向以運營為行業的發展新階段。
工業治污模式轉變已具備政策環境,專業化市場化治理將成可能選擇
眼下,工業企業污染將受到日益嚴格的監控壓力,性價比高的專業化運營有了進一步發揮優勢的空間。這一期望很有可能成為現實。
盡管成文之時筆者還沒有見到正式文件,但工業水污染治理無疑將成為即將發布的“水十條"的重中之重。此前的“兩高"司法解釋、新環保法、排污費改稅進程加快等,已經提前為此做了預熱。
與城市水污染治理相比,工業廢水污染治理要復雜許多。從工業廢水本身來看,牽扯行業企業眾多,濃度高、成分復雜、對環境毒害性大。更為嚴峻的是,數以千萬的企業讓人員有限、技術單一的“貓抓耗子"式監管模式陷入困境。
立即詢價
您提交后,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