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顯微鏡研究合金添加元素對合金鑄件顯微結構的影響
閱讀:1614 發布時間:2013-1-15
實驗方法
1. 合金之熔解:
熔煉所使用的原料,鐵為中鋼所生產的AISI 1008普通碳鋼鋼錠,鋁為純度99.7%的電解鋁錠,錳為片狀之電解錳,碳為細碳粉,鈮為純度40%的鈮鐵,鈦為純度60%的鈦鐵,釩為純度72%的釩鐵。一般鑄造試片均以砂模制造,本論文主要目的乃在于觀察鑄件內部顯微結構,為求盡量減少諸如落砂、夾渣等因素對顯微結構產生異常影響,故而使用的鑄模為直徑80mm、長度300mm的陶瓷模,外層用二氧化碳模包覆此陶瓷模。澆鑄前,陶瓷模內壁須涂上一層涂模劑,然后將鑄模置于燒結爐內預熱至700℃。澆鑄陶瓷模所需的冒口采用二氧化碳模,模內并襯以形狀適宜的冒口保溫套。冒口作好后,在澆鑄之前也須放入電爐中烘烤預熱,烘烤溫度為200℃,時間一至二小時。充分的烘烤預熱可以*消除鑄模及冒口所含的水份,以避免澆鑄時水蒸氣在鑄錠內形成氣孔。
依照設計之成份重量百分比,及參照各原料之純度,計算出各原料所需之重量,依序加入熔煉。原料重量秤好以后,先將大塊鋼料置于高週波感應爐內,待大塊鋼料融化后,再加入其他較小的鋼料。等鐵塊全部熔化成液體時,使用鋁箔紙包覆碳粉,將碳粉加入鐵水中,同時加上錳料覆蓋其上,并需儘快將碳粉熔融于鐵水,以避免其懸浮于鐵水上而揮發氧化掉。錳料分數次添加完畢后,即進行除渣工作。接著添加少量合金,依熔點高低由高而低循序添加,等全部熔化后,將事先已經切成小塊狀的鋁料分數次添加,等鋁料全部熔化,并與鋼水充分混合后,隨即再進行除渣工作。經過數次除渣完成,即可澆鑄。澆鑄溫度在1450℃至1550℃之間。
2. 合金澆鑄:
將鐵、錳、鋁、碳依序加入,待材料*熔化充分混合,并經數次除渣后,將熔融鋼水由高週波感應爐中倒入澆斗中,再將鋼水由澆斗徐徐注入三個已準備妥當的鑄模中。澆鑄前,澆斗要先烘烤預熱,以避免導致鋼水飛濺、水蒸氣殘留于鋼液中、以及鋼水因溫度降低太快而凝固于澆斗內壁。為確保陶瓷模表面乾燥,以及避免鑄模太冷而影響鑄錠表面品質,鑄模必須事先在燒結爐內烘烤預熱,在澆鑄前五分鐘才將鑄模取出,并安裝上經烘烤預熱過的冒口。
在鑄模的設計上,使用冒口和保溫套,可使鑄錠之收縮孔減至zui低,除了可減少材料之損耗外,也可以使鋼液中zui后凝固之雜質殘留于冒口而給予切除。另外也使用冒口發熱劑撒覆于冒口內的鋼水表面,減緩冒口內鋼水之凝固速率,使冒口確實發揮補充鋼水的功用,同時也讓鋼液中的熔渣有足夠的時間浮到冒口處而予以切除。
3. 顯微結構觀察與機械性質測試:
金相觀察試片制作的次序為(1)切割、(2)鑲埋、(3)利用100號、200號、400號、800號和1000號砂紙依次研磨、(4)利用3μ、0.3μ、和0.05μ氧化鋁粉依次細拋光及(5)利用15%硝酸+85%乙醇浸蝕,制作好的試片以金相顯微鏡觀察。
穿透式電子顯微鏡試片制作的次序為(1)利用精密切割機將試片切割成約1.0mm的厚度、(2)將試片以迴轉式研磨拋光機研磨至約0.2mm厚度、(3)利用衝壓機將試片衝壓成直徑為3mm的圓形薄片、(4)利用1200號砂紙研磨至約0.05 mm的厚度及(5)以雙重噴射電拋光機(double-jet electro-polisher)拋光。電拋光溶液為90%冰醋酸+10%過氯酸(過氯酸純度為70%),電拋光溶液保持在15℃左右,電流密度約每平方公分30mA。
穿透式電子顯微鏡觀察是利用JEOL-2000FX型掃描穿透式電子顯微鏡(STEM),一般操作電壓為200kV。利用明視野(bright field)、暗視野(dark field)和選擇區域繞射圖型(selected area diffraction pattern)等方法,來觀察顯微組織和相鑑定。
將鐵錳鋁碳合金鑄件分別做成標準的拉伸試片。拉伸試驗乃使用 Instron 1132 試驗機測試,測試時的應變率為6.218×10-4sec-1。衝擊試驗則是采用沙丕(charpy)衝擊試驗法,分別測試室溫及液態氮溫度鑄件的衝擊值。
參考資料
http://www.bjsgyq.com/
生物顯微鏡 , 光學顯微鏡
http://www.bjsgyq.com/
生物顯微鏡 , 光學顯微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