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十三五”節能減排
綜合工作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的通知》(國發〔2016〕74號)精神,深入推進節能減排各項工作,結合我省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和目標
(一)總體要求。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國務院決策部署,緊緊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落實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目標,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動力,堅持*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驅動、社會參與,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確保完成“十三五”節能減排約束性目標,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改善雙贏,為建設生態文明提供有力支撐。
(二)主要目標。到2020年,全省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5%,能源消費增量控制在3550萬噸標準煤以內。全省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分別控制在101.1萬噸、8.8萬噸、77.5萬噸、66.2萬噸以內,比2015年分別下降13.4%、8.8%、20%、20%。
二、優化產業和能源結構
(三)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全面實施《中國制造2025遼寧行動綱要》,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構建綠色制造體系,推進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支持重點行業改造升級,鼓勵企業瞄準同,全面提高產品技術、工藝裝備、能效環保等水平。嚴禁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核準或備案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的新增產能項目。繼續淘汰落后產能,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和強制性標準,對環保、能耗、安全等不達標或生產、使用淘汰類產品的企業和產能,要依法依規有序退出。(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委、省環保廳,參加單位: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國資委、省等部門)
(四)加快新興產業發展。深入推動現代服務業提質增效,積極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先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重點產業。基于云平臺構建區域性的大數據中心,建設云計算大數據產業園區體系,吸引國內外的云計算大數據中心落戶遼寧,圍繞電子政務、電子商務、智慧城市,形成云計算應用服務業聚集區及云計算大數據應用服務產業鏈。支持技術裝備和服務模式創新。鼓勵發展節能環保技術咨詢、系統設計、設備制造、工程施工、運營管理、計量檢測認證等專業化服務。建立核心環保產業調查統計制度,完善環保產業服務信息平臺。加大對節能環保產業集聚區的支持力度,支持節能環保做強做大。(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委、省環保廳,參加單位:省科技廳、省、省統計局等部門)
(五)推動能源結構優化。加強傳統能源安全綠色開發和清潔低碳利用,加快發展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實行煤炭消費總量控制,降低煤炭消費比例,推廣使用煤、潔凈型煤,推進煤改氣、煤改電。積極有序發展水電工程,合理建設抽水蓄能電站。積極推進遼西北和沿海地區風電場建設,提高地區風電消納能力。推動太陽能多元化利用,促進光伏發電規模化應用。穩步推進紅沿河二期、徐大堡一期核電建設。積極推廣農村沼氣工程、秸稈氣化和生物質熱電氣三聯產技術,發展分布式能源。大力開發煤層氣,提高天然氣、煤層氣和煤氣在能源消費中的比例。到2020年,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下降到58.6%以下,電煤占煤炭消費量比重提高到5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6.5%,天然氣消費比重提高到8%左右。(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委、省環保廳,參加單位:省水利廳、省電力公司等部門)
三、加強重點領域節能
(六)加強工業節能。抓好電力、冶金、石化、建材等高耗能行業的能耗管控,開展能效“”行動,發揮能效“”企業的示范作用,推進行業能效水平提升。在重點耗能行業推動能源管理體系認證和節能產品認證。加快節能機電產品推廣應用,加速淘汰落后機電設備。落實階梯電價政策,運用價格手段推進高耗能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到2020年,工業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化水平顯著提高。(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委、省物價局,參加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環保廳、省等部門)
(七)強化建筑節能。完善綠色建筑建設標準體系,嚴格執行建筑節能標準。實施綠色建筑全產業鏈發展計劃,推行綠色施工方式,推廣節能綠色建材、裝配式和鋼結構建筑。推動建筑節能宜居綜合改造試點城市建設,鼓勵老舊住宅節能改造與抗震加固改造、加裝電梯等適老化改造同步實施。加快推進既有建筑節能和供熱計量改造,大力推廣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上的應用,鼓勵利用太陽能、淺層地熱能、空氣熱能、工業余熱等解決建筑用能需求。到2020年,城鎮綠色建筑占當年新建建筑比例達到50%以上,基本完成全省有條件的城鎮居住建筑的節能改造。(牽頭單位: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參加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委等部門)
(八)促進交通運輸節能。加快推進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發揮不同運輸方式的比較優勢和組合效率,推廣甩掛運輸等先進組織模式。加大ETC車道建設力度,推廣使用超重超載不停車檢測系統。促進交通用能清潔化,大力推廣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液化天然氣動力船舶等,并加強相關配套設施建設。提高城市客運車輛領域清潔能源、新能源汽車的比例,鼓勵引導客運班線、旅游包車和貨運企業優先選購使用天然氣等清潔能源車輛。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推進“公交都市”創建活動。到2020年,公共交通機動化出行分擔率不低于55%。(牽頭單位:省交通廳,參加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委、省環保廳、省機關事務管理局等部門)
(九)推動商貿流通領域節能。推動零售、批發、餐飲、住宿、物流等商貿流通企業建設能源管理體系,建立綠色節能低碳運營管理流程和機制。廣泛宣傳綠色商場標準,鼓勵流通企業參加綠色商場示范創建。推進綠色飯店建設。加快綠色倉儲建設,推動倉儲設施利用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鼓勵建設綠色物流園區。提倡綠色包裝,推廣可循環包裝、減量包裝和可降解包裝,限制過度包裝,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牽頭單位:省商務廳,參加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省旅游委等部門)
(十)推進農業農村節能。加快淘汰老舊農業機械,推廣農用節能機械、設備和漁船。推進農房節能及綠色化改造。加快城鎮燃氣管網向農村延伸,推動省柴節煤灶更新換代。因地制宜采用生物質能、太陽能、空氣熱能、淺層地熱能等解決農房采暖、炊事、生活熱水等用能需求,提升農村能源利用的清潔化水平。開展北方農村清潔采暖模式試點建設,推動農村燃煤鍋爐改造。(牽頭單位:省農委、省發展改革委,參加單位:省科技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等部門)
(十一)加強公共機構節能。公共機構執行綠色建筑標準,新建建筑全部達到綠色建筑標準。激發公共機構節能服務的市場需求,以合同能源管理、*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市場化手段為依托,積極推進公共機構節能綜合改造。開展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創建活動,創建120個示范單位、500個省級示范單位,實現“縣縣有示范”的目標。推動公共機構能源審計試點。新能源汽車的消費和應用,逐步提高配備更新公務用車中新能源汽車的比例,新建和既有停車場要規劃建設配備充電設施或預留充電設施安裝條件。到2020年,公共機構單位建筑面積能耗和人均能耗均比2015年下降11%。(牽頭單位:省機關事務管理局,參加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委、省環保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廳等部門)
(十二)強化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實施重點用能單位“百千萬”行動,按照屬地管理和分級管理相結合的原則,省、市分別對“千家”、“萬家”重點用能單位進行目標責任評價考核。重點用能單位要圍繞能耗總量控制和能效目標,對用能實行年度預算管理。推動重點用能單位建設能源管理體系并開展效果評價,健源消費臺賬。按標準要求配備能源計量器具,進一步完善能源計量體系。依法開展能源審計,組織實施能源績效評價,開展達標對標和節能自愿活動,采取企業節能自愿承諾和*適當引導相結合的方式,大力提升重點用能單位能效水平。嚴格執行能源統計、能源利用狀況報告、能源管理崗位和能源管理負責人等制度。(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參加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廳、省國資委、省、省機關事務管理局等部門)
(十三)強化重點用能設備節能管理。加強高耗能特種設備節能審查和監管,構建安全、節能、環保三位一體的監管體系。繼續開展鍋爐能效和環保測試,強化鍋爐運行及管理人員節能環保專項培訓。開展鍋爐節能環保普查整治,推進安全節能標準化管理達標示范鍋爐系統建設。支持省內鍋爐生產企業積極申報鍋爐產品,爭取入選國家鍋爐型號推廣目錄。到2020年,燃煤工業鍋爐實際運行效率比2015年提高5個百分點,新生產燃煤鍋爐效率不低于80%,燃氣鍋爐效率不低于92%。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鼓勵永磁同步電機、變頻調速、能量反饋等節能技術的集成應用。推廣應用電機、配電變壓器等用能設備,淘汰低效電機、變壓器、風機、水泵、壓縮機等用能設備,全面提升重點用能設備能效水平。(牽頭單位:省、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委、省環保廳,參加單位: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機關事務管理局等部門)
四、強化主要污染物減排
(十四)控制重點區域流域污染物排放。嚴控新建燃煤鍋爐,依法劃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區。加快發展熱電聯產和集中供熱,逐步取消現有工業園區及產業聚集區分散燃煤鍋爐,在供熱供氣管網不能覆蓋的地區,改用電、清潔能源或潔凈煤。到2020年,全面實現一體化供熱,城市建成區內取締20噸及以下燃煤鍋爐。積極推進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整治,對所有加油站、油庫和加油車實施油氣回收改造,對石化、涂裝和印刷等行業開展揮發性有機物泄露和檢測修復治理。在沿海市先行開展固定污染源總氮排放總量控制,在重點市先行開展固定污染源總磷控制,對重點行業的重點重金屬排放實施總量控制。加強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嚴格控制遼河流域干流沿岸新建石油加工、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醫藥制造、化學纖維制造、有色金屬冶煉、紡織印染等項目,對現有的重點排放企業制定實施限期整治方案,升級改造環保設施,確保穩定達標。城市建成區內現有鋼鐵、建材、有色金屬、造紙、印染、原料藥制造、化工等污染較重的企業有序搬遷改造或依法關閉。(牽頭單位:省環保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參加單位:省財政廳、省水利廳、省海洋漁業廳、省機關事務管理局等部門)
(十五)推進工業污染物減排。實施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劃。加強工業企業無組織排放管理。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強化經濟技術開發區、產業開發區、出口加工區等工業聚集區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及污染治理。實行建設項目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等量或減量替代。建立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工業企業環境管理制度。到2017年底,完成《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中重點行業及產能過剩行業企業排污許可證核發。到2020年,完成覆蓋所有固定源的排污許可證核發工作。加快燃煤鍋爐綜合整治。以削減揮發性有機物、持久性有機物、重金屬等污染物為重點,實施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工業特征污染物削減計劃。加強工業企業環境信息公開,完善全省企業環境信用評價指標體系,建立企業排放紅黃牌制度。(牽頭單位:省環保廳,參加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委、省財政廳、省等部門)
(十六)促進移動源污染物減排。落實國家清潔柴油機行動,加速淘汰黃標車、老舊機動車、船舶以及高排放工程機械。逐步淘汰高油耗、高排放民航特種車輛與設備。加強機動車、非道路移動機械環保達標監督執法。探索農機報廢更新補貼試點,加快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老舊機械,推廣應用綠色環保、節約機械化裝備和技術。加快油品質量升級,全面供應符合國Ⅴ標準的普通柴油;按照國家要求實施第六階段汽、柴油國家(國Ⅵ)標準,到2020年實現車用柴油、普通柴油和部分船舶用油并軌,柴油車、非道路移動機械、內河和江海直達船舶均統一使用相同標準的柴油。加強流通領域成品油質量監管,持續開展流通領域成品油質量抽查檢驗工作,嚴厲打擊銷售質量不合格油品的違法行為。大力推進“全覆蓋”工程,主要港口大型煤炭、礦石碼頭堆場全面建設防風抑塵設施或實現煤炭、礦石封閉儲存。(牽頭單位:省環保廳、省*廳、省交通廳、省農委、省,參加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工商局等部門)
(十七)強化生活源污染綜合整治。全面推進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升級改造,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全面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完善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運維保障機制,加快農村地區改廁,促進衛生間入戶、下水統一收集和其他生活污水收集處理系統建設。強化污水廠污泥安全處理處置,杜絕二次污染。到2020年,城市、縣城污水處理率分別達到95%、85%左右。加強生活垃圾回收處理設施建設,強化對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處理的管理和督導,提升城市生活垃圾回收處理水平。全面推進農村垃圾治理,普遍建立村莊保潔制度,推廣垃圾分類減量和就近資源化利用,開展縣區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工作,因地制宜建立“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模式。到2020年,90%以上行政村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加大民用散煤清潔化治理力度,推進以電代煤、以氣代煤,推廣使用潔凈煤、先進民用爐具,到2020年底前民用散煤治理取得明顯進展。加快治理公共機構食堂、餐飲服務企業油煙污染,推廣安裝節能油煙凈化設施,鼓勵具備條件的公共機構安裝餐廚廢棄物就地資源化處理設備。(牽頭單位:省環保廳、省發展改革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參加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委、省財政廳、省農委、省機關事務管理局等部門)
(十八)重視農業污染排放治理。大力推廣節約型農業技術,推廣農業清潔生產。加大畜禽養殖行業環境監管,促進畜禽規模養殖場糞便污水收集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建設秸稈、糞便等有機廢棄物處理設施。到2020年,基本完成現有畜禽規模養殖場(小區)糞便污水治理設施改造升級,規模養殖場(小區)糞便污水基本實現無害化處理、資源化還田利用。開展農膜回收利用,推廣使用標準地膜,逐步開展全生物可降解地膜應用試點。擴大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應用面積,引導農民調整化肥使用結構、增施有機肥。開展病蟲害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篩選和推廣低毒低殘留農藥使用。到2020年,實現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完善省、市、縣、鄉、村逐級監督落實機制,疏堵結合、以疏為主,加強重點區域和重點時段秸稈禁燒。(牽頭單位:省農委、省畜牧局、省環保廳,參加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等部門)
五、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十九)全面推動園區循環化改造。加快對現有園區的改造升級,延伸產業鏈,提高產業關聯度,搭建資源共享、廢物處理、服務的公共平臺,實現土地集約利用、資源能源利用、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強化園區環境管理,完善園區環境風險防控體系,推動園區重點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審核。鼓勵創建國家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園區。到2020年,75%的園區實施循環化改造。(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參加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委、省環保廳、省商務廳等部門)
(二十)加強城市廢棄物規范有序處理。推動餐廚廢棄物、建筑垃圾、園林廢棄物、城市污泥等城市典型廢棄物集中處理和資源化利用,鼓勵專業組織、慈善機構回收利用廢舊紡織品,推進燃煤耦合污泥等城市廢棄物發電,健全公共機構廢棄物回收利用長效機制。推進地級及以上城市創建國家低值廢棄物協同處理基地,完善城市廢棄物回收利用體系。(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參加單位:省環保廳、省民政廳、省機關事務管理局等部門)
(二十一)統籌推進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積極創建工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產業基地,推動尾礦、煤矸石、粉煤灰、工業副產石膏、冶煉和化工廢渣等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推進水泥窯協同處置城市生活垃圾。大力推動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完善秸稈收儲運服務體系,支持秸稈“五料化”利用中的高值化利用項目建設。推進規模化養殖場糞便資源化利用,因地制宜發展沼氣工程。到2020年,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60%以上,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委、省農委,參加單位:省國土資源廳、省環保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畜牧局等部門)
(二十二)促進資源循環利用產業提質升級。積極推進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示范基地建設,促進資源再生利用企業集聚化、園區化、區域協同化布局,提升再生資源利用行業清潔化、高值化水平。在電氣電子、汽車、鉛酸蓄電池和包裝物等四類產品領域實施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進動力蓄電池梯級利用和規范回收處理。大力發展再制造產業,推動汽車零部件及大型工業裝備、辦公設備等產品再制造。積極推進再制造產業示范基地建設和機電產品再制造試點示范工作。加快互聯網與資源循環利用融合發展,支持再生資源企業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優化逆向物流網點布局,建立線上線下融合的回收網絡,在地級及以上城市逐步建設廢棄物在線回收、交易等平臺,推廣“互聯網+”回收新模式。(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參加單位: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委、省環保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商務廳等部門)
六、實施節能減排工程
(二十三)節能重點工程。推進實施燃煤鍋爐節能環保綜合提升、電機系統能效提升、余熱暖民、綠色照明、節能技術裝備產業化示范、能量系統優化、煤炭消費減量替代、重點用能單位綜合能效提升、合同能源管理推進、城鎮化節能升級改造、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示范工程等節能重點工程,推進能源綜合梯級利用。支持鋼鐵、水泥、化工等企業利用余熱、余壓、尾氣等資源建設發電工程項目。推進公共機構實施綠色照明改造工程。(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參加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國資委、省、省機關事務管理局等部門)
(二十四)主要大氣污染物重點減排工程。實施電力、鋼鐵等重點行業全面達標排放治理工程,推動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工程,到2020年,各類工業污染源持續穩定達標排放。開展大氣源清單摸底調查工作,為大氣治理工作建立基礎數據庫。推動“氣化遼寧”“電化遼寧”建設,加快天然氣管網建設,推廣清潔能源替代。實施石化、化工、工業涂裝、包裝印刷等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工程,到2020年石化企業基本完成揮發性有機物治理。(牽頭單位:省環保廳、省發展改革委,參加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委、省財政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國資委、省等部門)
(二十五)主要水污染物重點減排工程。實施城鎮污水、工業園區廢水、污泥處理設施建設與提標改造工程,推進再生水回用設施建設。加快畜禽規模養殖場(小區)污染治理,75%以上的養殖場(小區)配套建設固體廢棄物和污水貯存處理設施。深化遼河、凌河等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研究建立遼河流域水生態環境功能分區管理體系。(牽頭單位:省環保廳、省發展改革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畜牧局,參加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委、省財政廳、省農委、省海洋漁業廳等部門)
七、強化節能減排技術支撐和服務體系建設
(二十六)加快節能減排共性關鍵技術研發示范推廣。在節能領域,重點攻克能源清潔利用、工業余能余熱回收利用等節能關鍵技術,研發一批節能裝備及產品。在減排領域,研發高濃度難降解工業廢水、煙氣脫硫脫硝除塵、土壤污染治理、固廢與垃圾資源資源化利用等減排關鍵技術及裝備。繼續組織實施菱鎂礦利用綠色生產技術、新型釩鈦磁鐵礦綜合利用等節能減排科技示范工程。(牽頭單位:省科技廳,參加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委、省環保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廳等部門)
(二十七)推進節能減排技術系統集成應用。推進區域、城鎮、園區、用能單位等系統用能和節能。鼓勵有條件的園區和城市,統籌整合鋼鐵、水泥、電力等高耗能企業的余熱余能資源和區域用能需求,實現能源梯級利用。大力發展“互聯網+智慧能源”,推動建立城市智慧能源系統,鼓勵發展智能家居、智能樓宇、智能小區和智能工廠,推動智能電網、儲能設施、分布式能源、智能用電終端協同發展。綜合采取節能減排系統集成技術,推動鍋爐系統、供熱/制冷系統、電機系統、照明系統等優化升級。(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委、省科技廳,參加單位:省財政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環保廳、省等部門)
(二十八)完善節能減排創新平臺和服務體系。著力構建和完善節能減排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積極籌建冶金節能、固廢資源化、大氣污染防治等一批產業共性技術創新平臺。依托我省骨干企業建設一批產業專業技術創新平臺。組建一批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提高節能環保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強節能減排技術遴選、評定及推廣,編制《遼寧省重點節能減排技術目錄》,鼓勵企業積極采用先進適用技術進行技術升級。(牽頭單位:省科技廳,參加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委、省環保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廳、省等部門)
八、完善節能減排支持政策
(二十九)完善價格收費政策。落實差別電價和懲罰性電價政策,清理高耗能企業優惠電價政策。實施超定額用水累進加價制度。嚴格落實水泥、電解鋁等行業階梯電價政策。完善居民階梯電價(煤改電除外)制度,推行居民階梯氣價(煤改氣除外)、水價制度。深化供熱計量收費改革,完善脫硫、脫硝、除塵和超低排放環保電價政策。落實國家環境保護費改稅政策和污水處理收費政策。加大垃圾處理費收繳力度,提高收繳率。(牽頭單位:省物價局、省財政廳,參加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委、省環保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等部門)
(三十)完善財政稅收激勵政策。加大對節能減排工作的資金支持力度,爭取中央專項資金,統籌安排相關專項資金,合理利用省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支持節能減排重點工程、能力建設和公益宣傳。推廣節能環保服務*采購,嚴格執行國家節能環保產品*強制采購和優先采購制度。落實國家關于節能減排企業所得稅、增值稅、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和勞務退免稅以及支持節能環保、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發展的稅收政策。從事國家鼓勵類項目的企業進口自用節能減排技術裝備且符合政策規定的,免征進口關稅。(牽頭單位:省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國稅局、省地稅局,參加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委、省環保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國資委、省機關事務管理局等部門)
(三十一)健全綠色金融體系。推進綠色金融業務創新,鼓勵和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建立和完善支持節能減排和淘汰落后產能的長效機制。加大節能環保領域的金融支持力度,探索節能減排技改項目融資,節能服務商融資、節能減排設備供應商買方信貸融資、節能減排設備制造商增產融資和融資租賃等綠色信貸產品。支持符合條件的節能減排項目通過資本市場融資,鼓勵綠色信貸資產、節能減排項目應收賬款證券化。研究設立綠色發展基金,鼓勵社會資本按市場化原則設立節能環保產業投資基金。在環境高風險領域落實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制度。積極推動綠色金融領域合作。(牽頭單位:省*金融辦、中國人民銀行沈陽分行,參加單位:省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環保廳、遼寧銀監局、遼寧證監局、遼寧保監局等部門)
九、建立和完善節能減排市場化機制
(三十二)建立市場化交易機制。健全用能權、排污權、碳排放權交易機制,創新有償使用、預算管理、投融資等機制,培育和發展交易市場。推進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組織全省重點排放企業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加快實施排污許可制,建立企事業單位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構建市場化的價格交易機制,提升排污權交易活力。(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環保廳)
(三十三)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鼓勵節能服務公司創新服務模式,提供節能咨詢、診斷、設計、融資、改造、托管等“一站式”合同能源管理綜合服務。取消節能服務公司審核備案制度。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機構節約能源資源。*機構按照合同能源管理合同支付給節能服務公司的支出,視同能源費用支出。鼓勵社會資本建立節能服務產業投資基金。支持節能服務公司發行綠色債券。(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參加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機關事務管理局等部門)
(三十四)健全綠色標識認證體系。落實能效標識管理制度,推行節能低碳環保產品認證。完善綠色建筑、綠色建材標識和認證制度,建立可追溯的綠色建材評價和信息管理系統。推進能源管理體系認證。完善綠色商場、綠色賓館、綠色飯店、綠色景區等綠色服務評價辦法,積極開展第三方認證評價。按照國家分頭設立的環保、節能、節水、循環、低碳、再生、有機等產品整合為綠色產品的進程,推動落實統一的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開展能效、水效、環保“”行動。(牽頭單位:省,參加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委、省環保廳、省財政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省商務廳等部門)
(三十五)推進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鼓勵在環境監測與風險評估、環境公用設施建設與運行、重點區域和重點行業污染防治、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等領域推行第三方治理。落實第三方治理項目增值稅即征即退政策,加大財政對第三方治理項目的補助和獎勵力度。研究設立第三方治理項目引導基金,解決第三方治理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開展第三方治理試點,建立以效付費機制。(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環保廳,參加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委、省財政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等部門)
(三十六)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實施工業領域電力需求側管理專項行動,制定和完善有序用電方案,積極引導工業企業參與有序用電,做好工業錯峰、避峰用電預案,落實峰谷、差別電價等有關政策。積極推進工業領域電力需求側管理,做好電網企業實施電力需求側管理目標責任考核工作。推動電力需求側平臺建設。(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委,參加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電力公司等部門)
十、落實節能減排目標責任
(三十七)健全節能減排計量、統計、監測和預警體系。健源計量和能源消費統計指標體系,加快國家城市能源計量中心建設。完善聯網直報系統,加大統計數據審核與執法力度。建立聯網直報數據審核業務流程,設置更嚴格的省級審核模板。強化能耗數據質量管理,提高能耗預警、監測和分析水平。重點監控六大高耗能行業的重點用能單位,密切跟蹤耗能大戶能耗的變動,審核重點企業數據的匹配程度,確保數據的基本銜接。全面加強揮發性有機物環境空氣質量和污染排放自動在線監測工作。定期公布各地區、重點行業、重點單位節能減排目標完成情況,發布預警信息,及時提醒高預警等級地區和單位的相關負責人,強化督促指導和幫扶。推動企事業單位環境信息公開工作,督促各地制定并及時公開重點排污單位名錄,規范環境信息公開程序和形式,及時、準確全面公開企業事業單位環境信息,加強執法監督力度,嚴厲查處不按規定公開環境信息的排污單位。(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環保廳、省統計局,參加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廳、省國資委、省、省機關事務管理局等部門)
(三十八)合理分解節能減排指標。實施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改革完善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制度。強化約束性指標管理,健全目標責任分解機制,將全省能耗總量控制和節能目標分解到各市。各市要根據下達的任務明確年度工作目標并層層分解落實,明確下一級*、有關部門、重點用能單位責任,編制用能預算管理方案;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突出重點工程減排,實行分區分類差別化管理,科學確定減排指標,環境質量改善任務重的地區承擔更多的減排任務。(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環保廳,參加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廳、省機關事務管理局等部門)
(三十九)加強目標責任評價考核。強化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考核,省*每年組織開展市級*節能減排目標責任評價考核,將考核結果作為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的重要內容。對未完成能耗強度降低目標的市級*進行問責,對未完成省下達能耗總量控制目標任務的予以通報批評和約談,實行高耗能項目緩批限批。對環境質量改善、總量減排目標均未完成的地區,暫停新增排放重點污染物建設項目的環評審批。將重點單位節能減排考核結果納入省企業信用數據庫,并推送國家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對未完成目標任務的暫停審批或核準新建擴建高耗能項目。落實國有企業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將節能減排指標完成情況作為企業績效和負責人業績考核的重要內容。(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環保廳、省委組織部,參加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委、省財政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廳、省海洋漁業廳、省國資委、省、省統計局、省機關事務管理局等部門)
十一、強化節能減排監督檢查
(四十)健全節能環保法規標準。嚴格貫徹落實國家各項節能環保法規標準,全面啟動大氣環境質量限期達標規劃編制工作。加快制訂《遼寧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修訂《遼寧省環境保護條例》。啟動《印刷業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標準》和《工業涂裝工序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等地方標準和相關技術規范的編制工作。完善節約型公共機構分類評價標準,頒布實施《節約型公共機構評價標準》、《公共機構能源審計技術規范》。(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委、省環保廳、省,參加單位:省*法制辦、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廳、省商務廳、省統計局、省機關事務管理局、省海洋漁業廳等部門)
(四十一)嚴格節能減排監督檢查。組織開展節能減排專項檢查,督促各項措施落實。加強節能監察能力建設,健全環保監管體制,強化節能環保執法監察。加強節能審查,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加大對重點用能單位和重點污染源的執法檢查力度,嚴厲查處各類違法違規用能和環境違法違規行為,依法公布違法單位名單,發布重點企業污染物排放信息,對嚴重違法違規行為進行公開通報或掛牌督辦,確保節能環保法律、法規、規章和強制性標準有效落實。強化執法問責,對行政不作為、執法不嚴等行為,嚴肅追究有關主管部門和執法機構負責人的責任。(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委、省環保廳,參加單位: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省海洋漁業廳等部門)
十二、動員全社會參與節能減排
(四十二)推行綠色消費。倡導綠色生活和休閑模式,推動全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更加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堅決抵制和反對各種形式的浪費。開展舊衣“零拋棄”及閑置舊物交換活動,利用舊物開展巾幗助困志愿服務。倡導廣大職工從家庭家教家風方面入手,引導家庭購買節能、家電、節水型器具等節能環保低碳產品,減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暢通綠色產品流通渠道,鼓勵建立綠色批發市場、節能超市等綠色流通主體。推廣綠色低碳出行。(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環保廳,參加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委、省財政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廳、省商務廳、省總工會、團省委、省婦聯等部門)
(四十三)倡導全民參與。推動全社會樹立節能是*能源、節約就是增加資源的理念,深入開展全民節約行動和節能“進機關、進單位、進企業、進軍營、進商超、進賓館、進學校、進家庭、進社區、進農村”等“十進”活動。廣泛開展節能宣傳周、全國低碳日等主題宣傳活動,制播節能減排公益廣告,鼓勵建設節能減排博物館、展示館,創建節能減排宣傳教育示范基地,形成人人、事事、時時參與節能減排的社會氛圍。發展節能減排公益事業,鼓勵公眾參與節能減排公益活動。(牽頭單位:省委宣傳部、省發展改革委、省環保廳,參加單位:省教育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委、省財政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國資委、省、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機關事務管理局、省總工會、團省委、省婦聯等部門)
(四十四)強化社會監督。充分發揮各種媒體作用,報道先進典型、經驗和做法,曝光違規用能和各種浪費行為。完善公眾參與制度,及時準確披露各類環境信息,擴大公開范圍,保障公眾知情權,維護公眾環境權益。依法實施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行為可依法提起公益訴訟。(牽頭單位:省委宣傳部、省發展改革委、省環保廳,參加單位:省總工會、團省委、省婦聯等部門)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化工儀器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