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正在法國舉行,為阻止氣候變化災難性后果,科學家呼吁各國采取措施,把2020年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實現這一目標,人類必須轉向更為綠色的能源。但與石油、天然氣、煤炭等化石能源不同,風力、太陽能等綠色能源的成本無法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成比例的分攤。
可以預知的是,綠色能源前期投資成本巨大,形成規模之后邊際成本極低。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認為,風能、太陽能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已經實現了從實驗室研發創新技術到大規模商業化應用的變遷。可再生能源已經從補充能源成長為替代能源,未來還將成為主流能源。技術發展到今天,要進一步降低可再生能源的成本,使其與化石能源相比具有成本優勢,關鍵是通過擴大應用規模,依靠所謂的干中學(LearningbyDoing)來突破可再生能源高成本、小規模的瓶頸,實現低成本、大規模發展。實現這一跨越,金融的支撐*。目前,我國可再生能源市場的投融資規模在急速擴大。2013年,我國可再生能源融資額達到2630億元,同比增長113%,遠高于美國、英國等國家。次年,投資額則實現了翻番,高達5370億元,占到的近三成。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其中45條提出要建立中國綠色金融體系。之前,“十三五”規劃也提出要發展綠色金融。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內容包括,用貼息、擔保等方式來推動綠色信貸,發展綠色產業基金,發展綠色債券市場,發展綠色股票指數和相關的投資產品,在環境高風險領域建立強制環境責任保險制度,建立強制性的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機制等。這些舉措將有效提高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向綠色產業配置資源的動力,減少金融體系向污染性產業的投資。按照中國節能環保集團董事長王小康的說法,清潔能源將是節能環保產業未來具有投資潛力的一塊。還有業內專家認為,在此基礎上,清潔能源金融投資體系的建設也將為產業的復興提供根本保障,更應值得關注。
國外專家則表示,對可再生能源市場而言,公共部門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標準,提供了直接或間接的金融支持,設立了一整套程序。這些前期準備工作,將吸引更多的私人部門資金為公共目標服務。不過,國內外達成的共識是,消除金融界和可再生能源產業界的信息不對稱狀況,構建一個成熟的產業生態系統,建立統一的項目評價標準,使項目的風險和收益透明化、公開化。在這方面,我國光伏領域已經做出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在國家能源局倡導下,建立了光伏投融資聯盟,聯盟也在制定光伏電站的評估標準,期待著能早日發揮作用,為金融創新奠定良好的基礎。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化工儀器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