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京津冀環保方案月底將出臺”的消息為炙手可熱的京津冀一體化概念再添一把火。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已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如何優勢互補、互利共贏,亟待破題。事實上,京津冀對于環保的一體化已經形成共識,正在編制的“首都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相關規劃”,即將出臺的《京津冀地區生態環境保護整體方案》表明了高層的決心,為京津冀環保一體化指明了方向。
京津冀三地的環境污染倒逼壓力日益增長,尋求一體化解決路徑實屬必然。2014年5月,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會議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指出,要把治理大氣污染和改善生態環境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突破口。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強調要建立跨行政區域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聯合防治協調機制。
根據《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到2017年底,北京市要調整退出高污染企業1200家,天津市鋼鐵、水泥產能控制在2000萬噸和500萬噸,河北省鋼鐵產能壓縮淘汰6000萬噸以上。產業結構優化、高污企業搬遷等工作,即可以從源頭上解決污染問題,也是倒逼產能過剩行業進行調整的路徑。
相對于經濟一體化來講,環保一體化要難得多。實行經濟一體化,河北、天津等地能夠得利,各方會比較積極,但是,環保一體化從短期來講會使一些地方經濟上不會得利,反而會由于環保標準、執法監管趨于統一而使其發展受到約束。例如,如果三地都執行統一的環保標準,河北、天津等地的一些企業就難以生存。
就京津冀地區環境問題的嚴重程度來講,環保一體化尤其重要,且更為緊迫。京津冀地區的環境問題已經相當突出,呈現出區域性、復合型的特征,非單*方所能解決。同處一個環境密切相關的區域內,如果各地排放標準、準入門檻、防治措施等寬嚴不一,一地環境治理的效果必然會被另一地的“少作為”、“不作為”抵消掉。同時,京津冀資源環境瓶頸約束加強,難以支持粗放式發展和無序競爭,在推進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中,如果不把好環保關口,各地不顧自身的環境容量、資源稟賦爭搶項目,形成新一輪的擴張,到頭來不僅會加重當地的污染負荷,而且會使區域的環境問題更難解決。
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環保一體化也是必然要求。各地都要認識到,推進環保一體化首先是基于自身解決資源環境瓶頸、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而不是為他人作嫁衣裳。其次,要勇于承擔自己的責任。各地要先從自身找問題,從發展方式、產業結構、環境監管等方面找原因,如果都把賬記到別人頭上,以減輕自己的責任,一些區域性問題就很難解決。第三,要有公共精神。解決區域環境問題實質上屬于一項公共事務,環境問題的普遍存在和相互影響的特性,決定了一地難以獨自解決自己所面臨的難題,各地要從狹隘的局部利益圈中走出來,增強責任擔當精神,從競爭走向合作,共同解決區域環境問題。
環保一體化與經濟一體化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先滿足了區域的環保要求,才會有更高質量的經濟一體化,因此,環保一體化應作為經濟一體化的前提條件和硬約束。京津冀協同發展已經成為國家戰略,各方要抓住機遇,合理配置資源,對區域環境保護做出統一規劃安排,收緊資源和環境閘門,推動產業升級和空間布局的調整,促進區域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化工儀器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