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下載
復旦教授可穿太陽能電池 衣服成個人“發電站”
閱讀:195 發布時間:2013-4-26提 供 商 | 上海撫生實業有限公司 | 資料大小 | 82.7KB |
---|---|---|---|
資料圖片 | 下載次數 | 48次 | |
資料類型 | JPG 圖片 | 瀏覽次數 | 195次 |
免費下載 | 點擊下載 |
復旦教授可穿太陽能電池 衣服成個人“發電站”
一期的化學期刊《應用化學》刊發了復旦大學先進材料實驗室、高分子科學系彭慧勝教授課題組的一項研究成果。他們成功研制出一種新型能源器件――取向碳納米管纖維。
基于這一技術的新型太陽能纖維電池,使人類隨時隨地、使用太陽能的夢想有望成為現實。未來人們穿在身上的衣服、戴在頭上的帽子、拎在手里的包都能“自我發電”,可給“奄奄一息”的手機充電。而目前占地面積龐大的發電站,未來也許將被一個桌子大小的機器所取代。
彭慧勝的團隊11日向記者展示了由這種新型電池。它像頭發絲一樣細,直徑只有60-100微米。彭慧勝介紹,它們可以像普通化學纖維一樣編織成衣服、褲子等紡織品,成為一整塊可穿在身上的大太陽能電池,并實現自身“發電”。
這種新型太陽能纖維電池,在將太陽光轉換成電能的同時,還能把這些能量儲存起來,而不需要外接其他蓄電池或儲能設備,即使在沒有日光、又對光電需求量更大的夜間,人們也可隨心所欲地使用太陽光能源。而現有的太陽能電池無法做到。
據悉,碳納米管纖維已在防彈衣、航空航天、醫療和體育器械等廣泛領域顯示出重要應用前景。質量輕、可編織,且價格極其低廉,100米的價格僅為幾元人民幣,這使其大規模運用成為可能。
該項目曾被《自然》雜志評為“亞太地區研究亮點”之一,《應用化學》將其作為封面文章發表,審稿專家一致認為,彭慧勝課題組用一個“非常簡單和低成本的方法”,在世界范圍內“在一根纖維上同時實現光電轉換和儲能”,這大大提高了太陽能的利用效率,“對于全纖維狀能源系統邁出了關鍵一步”。
彭慧勝還透露,將碳納米纖維制成太陽能電池的過程基本無污染,效率高,制作工藝相對來說也較簡單,具有大量穩定的可能性。目前國外已有不少公司瞄準了這塊潛在利潤巨大的新領域。但他表示,科學家還要解決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就是在編織時如何安排好纖維的正負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