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搜索
請輸入產品關鍵字:
聯系方式
地址:上海市松江區洞涇鎮洞舟路550號
郵編:200065
聯系人:小崔
電話:021-56528785
傳真:86-021-51561376
手機:18918131652
留言:發送留言
個性化:www.shzkyl8.com
手機站:m.shzkyl8.com
網址:www.shzkyl8.com
商鋪:http://www.zjmenchuan.com/st204276/
郵編:200065
聯系人:小崔
電話:021-56528785
傳真:86-021-51561376
手機:18918131652
留言:發送留言
個性化:www.shzkyl8.com
手機站:m.shzkyl8.com
網址:www.shzkyl8.com
商鋪:http://www.zjmenchuan.com/st204276/
技術文章
針灸銅人簡介
點擊次數:3012 發布時間:2012-7-26
針灸銅人
針灸銅人是中國古代供針灸教學用的青銅澆鑄而成的人體經絡腧穴模型。始于北宋天圣年間,明清及現代均有制作,是經絡腧穴教學*的教具。
針灸銅人簡介
針灸銅人(參考資料一)
北宋針灸銅人為北宋天圣五年(1027)宋仁宗詔命翰林醫官王惟一所制造,其高度與正常成年人相近,胸背前后兩面可以開合,體內雕有臟腑器官,銅人表面鏤有穴位,穴旁刻題穴名。同時以黃蠟封涂銅人外表的孔穴,其內注水。如取穴準確,針入而水流出;取穴不準,針不能刺入。明代針灸銅人是明英宗詔命仿北宋銅人所重新鑄造。于正統八年(1443)制成。北宋銅人原件遂被遺棄而下落不明。此外,明嘉靖年間針灸學家高武也曾鑄造男、女、兒童形狀的針灸銅人各一具。現故宮博物院收藏一具明代銅人,高89厘米,男童形狀。清代針灸銅人是乾隆七年(1742),清政府令吳謙等人編撰《醫宗金鑒》,為鼓勵主編者,曾鑄若干具小型針灸銅人作為獎品。現在上海中醫藥大學醫史博物館藏有一具,系女性形狀,高46厘米、實心,表面有經絡腧穴,但造型清代針灸銅人欠勻。中國歷史博物館亦藏有一具針灸銅人,高178厘米,為晚清制造。現代仿鑄針灸銅人是南京醫學院和中國中醫研究院醫史文獻研究所合作,于1978年研制的仿宋針灸銅人,現存中國中醫研究院醫史文獻研究所。是用青銅冶煉澆鑄而成,胸背前后兩面可以開合,打開后可見浮雕式臟腑器官,閉合后則全身渾然一體,高172.5厘米,重210千克。1987年河南開封何保儀等人也根據歷史文獻,鑄造針灸銅人一具,以圖復原。此外,尚有一些依靠現代科技制作的銅人,并已投放市場。
針灸銅人(參考資料二)
針灸銅人,針灸教學之人體模型。始創于宋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用銅塑造,體表刻有經絡和腧穴名稱,胸膜腔有臟器,中空。是北宋醫家王惟一總結前人經驗,為提高針灸教學效果而主持設計制造的。它既是針灸教學的教具,又是考核針灸醫生的模型。考試時在銅人體表涂蠟,體內注入水銀,令被試者取穴進針,如果取穴部位準確,則針進而水銀出。如取穴有誤,則針不能入。宋代,針灸銅人共鑄兩具,惜因戰亂均已遺失。據說現日本博物館所藏銅人,即宋針灸銅人,尚有爭議。此后,明、清、民車到1949年后,不斷有*或個人仿制針灸銅人,計百余具。
兩千多年前,我國zui早的中醫著作《黃帝內經》提出了“經絡”的概念。從此,中國古代針灸醫術基本形成。用針灸行醫救人,必須遵循人體正確的穴位經絡。起初,中醫熟悉穴位,主要依靠書籍和圖本。由于沒有直觀形象作為參考,非但不方便,而且容易出現錯誤。針灸銅人便應運而生。 資料記載,我國古代制作的zui重要、zui的針灸銅人是宋天圣銅人。它是我國歷*zui早的針灸銅人,可說是眾多針灸銅人的*。宋天圣銅人于宋朝天圣五年(1027)由宮廷醫官、醫學家王惟一主持,北宋朝廷組織全國能工巧匠鑄造。當時共鑄成針灸銅人兩座。
從明正統石刻《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拓本中的銅人經脈圖可知,宋天圣銅人是一個直立的青年男子形象。銅人的身體里有木雕的五臟六腑和骨骼。由于工匠們將銅人體內的臟腑器官雕刻得栩栩如生,銅人不僅可用于針灸學,還可用于解剖教學。這比西方的解剖醫學早了近800年。
有意思的是,這種銅人除了供人辨認穴位以外,還被用來考察學生們的針灸水平。據說,測驗時,老師會先把銅人表面遍身涂蠟,銅人體內盛滿水(一說為水銀),然后給銅人穿上衣服。如果學生能準確地刺入孔穴,就可以使水射出。如果取穴位置錯誤,針就不能刺入。
宋代以后,我國又陸續制造了許多針灸銅人。這些銅人基本都呈直立站立狀。可惜許多珍貴銅人在戰亂中損毀,有的被外國侵略者掠去。如上述的兩尊宋代天圣針灸銅人,至今下落不明。
針灸銅人緣起
綜述
針灸學一直是中醫學中有中國特色的治療方法。北宋初,也有一些前世的針灸書籍流傳于世,但是錯誤百出,容易引起誤導,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宋仁宗趙
禎詔令翰林醫官院醫官、尚藥奉御王惟一,考證針灸之法,鑄造針灸銅人,作為針灸之準則。
針灸銅人書籍
王惟一撰成《銅人腧穴針灸圖經》3卷
是宋代針灸學家,曾任翰林醫官院醫官、尚藥局奉御,他對古醫書中之有關針灸理論、技術、明堂圖經等都有深入研究。奉旨后,他又進一步對人體解剖、穴位、經絡走行、針灸主治等進行細致研究,撰成《銅人腧穴針灸圖經》3卷。宋仁宗看后認為書中論述雖然精辟,但是學習的人執行起來可能還是會有偏差,于是繼續下令王惟一制作針灸銅人模型,以便更感性化地認知針灸理論。
針灸銅人制作
公元1027年,王惟一制成了兩個銅人
這兩個針灸銅人,高度跟成年男子一般,外殼可以拆卸,胸腹腔也能夠打開,可以看見腹腔內的五臟六腑,位置、形態、大小比例都基本準確,在銅人身體表面刻著人體十四條經絡循行路線,各條經絡之穴位名稱都詳細標注,都嚴格按照人體的實際比例。兩個銅人鑄成后,一個放在翰林醫官院保存,一個放在大相國寺仁濟殿中。針灸銅人的制成,使經穴教學更為標準化、形象化、直觀化,很快針灸銅人就成為針灸教學的模型,對于指導太醫局里的學生學習針灸經絡穴位非常實用。
針灸銅人促進
對于針灸教學是一個極大的促進
有了針灸銅人,學生在進行針灸考試時,通過針灸銅人進行實際操作的考查,也能使學生的學習水平得到更真實的體現。銅人扎針灸考試的方法非常科學,考試前會將銅人的表面涂上蠟,用來遮蓋銅人上刻的穴位、經絡說明,穴位上的針孔也被黃蠟堵塞,銅人體腔內還要注入水銀或水。學生考試時,根據考官的出題,用針扎向銅人的穴位,如果針刺的部位不準確,針就不能扎進銅人體內;如果取穴正確,正好扎在被堵上的銅人穴位點,那么針很快就能刺進去,并刺到體腔內,這樣拔針之后,水銀或水就會從針孔中射出。學生對于穴位掌握得是否準確,可以非常明顯地考查出來,而且標準統一,對于針灸教學是一個極大的促進。
針灸銅人鑄成后,頗受人注目,宋金戰爭時,金人曾以索取針灸銅人作為一項議和的條件,可見針灸銅人的重要性。但經過金元明清幾個朝代后,針灸銅人還是沒有保存下來,至今下落不明,在明代時曾經復制了宋的針灸銅人并被保存下來。
王惟一在完成針灸銅人制作后,又重新編成了《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由翰林醫官院刊刻印行,政府頒行于各州進行推廣。《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的經絡腧穴圖還被刻于大相國寺仁濟殿的“針灸圖石壁堂”,這些刻石有部分保存至今,殘碑現分別展陳于中國歷史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和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它們為研究我國醫學史及針灸學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1]。
針灸銅人是中國古代供針灸教學用的青銅澆鑄而成的人體經絡腧穴模型。始于北宋天圣年間,明清及現代均有制作,是經絡腧穴教學*的教具。
針灸銅人簡介
針灸銅人(參考資料一)
北宋針灸銅人為北宋天圣五年(1027)宋仁宗詔命翰林醫官王惟一所制造,其高度與正常成年人相近,胸背前后兩面可以開合,體內雕有臟腑器官,銅人表面鏤有穴位,穴旁刻題穴名。同時以黃蠟封涂銅人外表的孔穴,其內注水。如取穴準確,針入而水流出;取穴不準,針不能刺入。明代針灸銅人是明英宗詔命仿北宋銅人所重新鑄造。于正統八年(1443)制成。北宋銅人原件遂被遺棄而下落不明。此外,明嘉靖年間針灸學家高武也曾鑄造男、女、兒童形狀的針灸銅人各一具。現故宮博物院收藏一具明代銅人,高89厘米,男童形狀。清代針灸銅人是乾隆七年(1742),清政府令吳謙等人編撰《醫宗金鑒》,為鼓勵主編者,曾鑄若干具小型針灸銅人作為獎品。現在上海中醫藥大學醫史博物館藏有一具,系女性形狀,高46厘米、實心,表面有經絡腧穴,但造型清代針灸銅人欠勻。中國歷史博物館亦藏有一具針灸銅人,高178厘米,為晚清制造。現代仿鑄針灸銅人是南京醫學院和中國中醫研究院醫史文獻研究所合作,于1978年研制的仿宋針灸銅人,現存中國中醫研究院醫史文獻研究所。是用青銅冶煉澆鑄而成,胸背前后兩面可以開合,打開后可見浮雕式臟腑器官,閉合后則全身渾然一體,高172.5厘米,重210千克。1987年河南開封何保儀等人也根據歷史文獻,鑄造針灸銅人一具,以圖復原。此外,尚有一些依靠現代科技制作的銅人,并已投放市場。
針灸銅人(參考資料二)
針灸銅人,針灸教學之人體模型。始創于宋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用銅塑造,體表刻有經絡和腧穴名稱,胸膜腔有臟器,中空。是北宋醫家王惟一總結前人經驗,為提高針灸教學效果而主持設計制造的。它既是針灸教學的教具,又是考核針灸醫生的模型。考試時在銅人體表涂蠟,體內注入水銀,令被試者取穴進針,如果取穴部位準確,則針進而水銀出。如取穴有誤,則針不能入。宋代,針灸銅人共鑄兩具,惜因戰亂均已遺失。據說現日本博物館所藏銅人,即宋針灸銅人,尚有爭議。此后,明、清、民車到1949年后,不斷有*或個人仿制針灸銅人,計百余具。
兩千多年前,我國zui早的中醫著作《黃帝內經》提出了“經絡”的概念。從此,中國古代針灸醫術基本形成。用針灸行醫救人,必須遵循人體正確的穴位經絡。起初,中醫熟悉穴位,主要依靠書籍和圖本。由于沒有直觀形象作為參考,非但不方便,而且容易出現錯誤。針灸銅人便應運而生。 資料記載,我國古代制作的zui重要、zui的針灸銅人是宋天圣銅人。它是我國歷*zui早的針灸銅人,可說是眾多針灸銅人的*。宋天圣銅人于宋朝天圣五年(1027)由宮廷醫官、醫學家王惟一主持,北宋朝廷組織全國能工巧匠鑄造。當時共鑄成針灸銅人兩座。
從明正統石刻《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拓本中的銅人經脈圖可知,宋天圣銅人是一個直立的青年男子形象。銅人的身體里有木雕的五臟六腑和骨骼。由于工匠們將銅人體內的臟腑器官雕刻得栩栩如生,銅人不僅可用于針灸學,還可用于解剖教學。這比西方的解剖醫學早了近800年。
有意思的是,這種銅人除了供人辨認穴位以外,還被用來考察學生們的針灸水平。據說,測驗時,老師會先把銅人表面遍身涂蠟,銅人體內盛滿水(一說為水銀),然后給銅人穿上衣服。如果學生能準確地刺入孔穴,就可以使水射出。如果取穴位置錯誤,針就不能刺入。
宋代以后,我國又陸續制造了許多針灸銅人。這些銅人基本都呈直立站立狀。可惜許多珍貴銅人在戰亂中損毀,有的被外國侵略者掠去。如上述的兩尊宋代天圣針灸銅人,至今下落不明。
針灸銅人緣起
綜述
針灸學一直是中醫學中有中國特色的治療方法。北宋初,也有一些前世的針灸書籍流傳于世,但是錯誤百出,容易引起誤導,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宋仁宗趙
禎詔令翰林醫官院醫官、尚藥奉御王惟一,考證針灸之法,鑄造針灸銅人,作為針灸之準則。
針灸銅人書籍
王惟一撰成《銅人腧穴針灸圖經》3卷
是宋代針灸學家,曾任翰林醫官院醫官、尚藥局奉御,他對古醫書中之有關針灸理論、技術、明堂圖經等都有深入研究。奉旨后,他又進一步對人體解剖、穴位、經絡走行、針灸主治等進行細致研究,撰成《銅人腧穴針灸圖經》3卷。宋仁宗看后認為書中論述雖然精辟,但是學習的人執行起來可能還是會有偏差,于是繼續下令王惟一制作針灸銅人模型,以便更感性化地認知針灸理論。
針灸銅人制作
公元1027年,王惟一制成了兩個銅人
這兩個針灸銅人,高度跟成年男子一般,外殼可以拆卸,胸腹腔也能夠打開,可以看見腹腔內的五臟六腑,位置、形態、大小比例都基本準確,在銅人身體表面刻著人體十四條經絡循行路線,各條經絡之穴位名稱都詳細標注,都嚴格按照人體的實際比例。兩個銅人鑄成后,一個放在翰林醫官院保存,一個放在大相國寺仁濟殿中。針灸銅人的制成,使經穴教學更為標準化、形象化、直觀化,很快針灸銅人就成為針灸教學的模型,對于指導太醫局里的學生學習針灸經絡穴位非常實用。
針灸銅人促進
對于針灸教學是一個極大的促進
有了針灸銅人,學生在進行針灸考試時,通過針灸銅人進行實際操作的考查,也能使學生的學習水平得到更真實的體現。銅人扎針灸考試的方法非常科學,考試前會將銅人的表面涂上蠟,用來遮蓋銅人上刻的穴位、經絡說明,穴位上的針孔也被黃蠟堵塞,銅人體腔內還要注入水銀或水。學生考試時,根據考官的出題,用針扎向銅人的穴位,如果針刺的部位不準確,針就不能扎進銅人體內;如果取穴正確,正好扎在被堵上的銅人穴位點,那么針很快就能刺進去,并刺到體腔內,這樣拔針之后,水銀或水就會從針孔中射出。學生對于穴位掌握得是否準確,可以非常明顯地考查出來,而且標準統一,對于針灸教學是一個極大的促進。
針灸銅人鑄成后,頗受人注目,宋金戰爭時,金人曾以索取針灸銅人作為一項議和的條件,可見針灸銅人的重要性。但經過金元明清幾個朝代后,針灸銅人還是沒有保存下來,至今下落不明,在明代時曾經復制了宋的針灸銅人并被保存下來。
王惟一在完成針灸銅人制作后,又重新編成了《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由翰林醫官院刊刻印行,政府頒行于各州進行推廣。《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的經絡腧穴圖還被刻于大相國寺仁濟殿的“針灸圖石壁堂”,這些刻石有部分保存至今,殘碑現分別展陳于中國歷史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和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它們為研究我國醫學史及針灸學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