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兒科的發展歷程
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我國兒科醫師為數很少,大部分醫院尚未成立兒科,兒科床位也很有限。廣大農村和邊遠地區更是缺醫少藥,兒童保健醫療機構廖廖無幾,加之當時經濟及衛生水平落后,疫病流行,兒童發病率和死亡率遠遠高于西方發達國家,包括奧林巴斯顯微鏡這類儀器沒有得到積極的應用,疾病奪走了許許多多小兒的生命,對小兒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的統計也寥若晨星。
http://www.cnrico.com
奧林巴斯顯微鏡
1933年,史安那曾綜合我國南北六大醫院住院病兒做過兒童疾病統計,呼吸系統疾病占31.3%,消化系統疾病占20.2%,傳染病占12.2%(不包括烈性傳染?。?,營養不良性疾病占11.1%. 1930年一1936年,許剛良、諸福棠、樊培祿曾統計過小兒死亡率,I歲以下死亡者占52.1%, 5歲以下占87.3%。死于各種傳染病(麻疹、猩紅熱、肺結核、天花、白喉)占40.6%,居*,死于腹瀉、營養不良占31.7%0 1940年袁貽瑾報道北平當年痢疾、腹瀉、猩紅熱流行,也以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為zui高。1948年,衛生署*衛生實驗院婦嬰衛生組程美玉的報道,歷年我國各地嬰兒死亡率為150%。一200%0,較歐美高34倍。
自40年代起,我國在全國大城市中部分醫院設立了兒科。1943年,由中華醫學會開辦*屆兒科研習班,促進了近代兒科學基礎理論、臨床知識技能的普及,兒科專業隊伍逐漸壯大,兒科學開始有了較明顯的發展。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兒科事業發展十分迅速,兒科學教育、診治技術和水平雖與水準還有一定差距,但差距正在逐漸縮小。
立即詢價
您提交后,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