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樣瓶的操作要求不簡單
閱讀:1226 發布時間:2019-6-19
取樣瓶的操作要求不簡單
抽樣操作是整個實驗室檢測流程的步,也是首先應當保證的重要環節。經常會有這樣的情況:樣品檢測結果出現異常,我們排查了檢測流程的方方面面都沒有出現偏差,結果是樣品在抽樣時已經被污染。這樣的情況事實上并不鮮見,如何杜絕呢?還得從規范抽樣操作開始。
一般情況下,液體樣品比較容易獲得代表性樣品。液態食品一般盛放在大罐中,取樣時可連續或間歇攪拌。對于較小的容器,可在取樣前將液體上下顛倒,使其*混勻。取得的樣品應放在已滅菌的容器中送往實驗室,實驗室在取樣檢測之前應當把液體再*混勻一次。
根據所取樣品材料的不同,所使用的的工具也不同。固態樣品常用的取樣工具有解剖刀、勺子、軟木鉆、鋸、鉗子等,使用前均須滅菌。例如面粉或奶粉等已經混勻的食品,其成分質量均勻穩定,可以抽取少量樣品檢測。但散裝樣品就必須從多個點取樣,且每個點都要單獨處理,在檢測前要*混勻。肉類、魚類或類似食品既要在表皮取樣,又要在深層取樣,深層取樣時要小心不要被表面污染。有些食品,如新鮮肉類或熟肉可用滅菌的解剖刀和鉗子取樣;冷凍食品在不解凍的狀態下用鋸、木鉆或電鉆,一般斜角鉆入來獲得深層樣品;粉末狀樣品取樣時,可用滅菌的取樣瓶斜角插入箱底,樣品填滿取樣瓶后提出箱外,再用滅菌勺從取樣瓶的上、中、下部位采樣。
表面采樣:
通過惰性載體可以將表面樣品上的微生物轉移到合適的培養基中進行微生物檢測,這陣惰性載體既不能引起微生物的死亡,也不應使其增殖。這樣的載體包括清水、拭子等。要達到微生物既不死亡又不增殖很困難,因此取樣后應當盡快進行檢測。表面取樣技術只能直接轉移菌體,不能做系列稀釋,只有在菌體數量較少的時候適用,其優點是取樣過程不破壞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