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上海一基實業有限公司>>公司動態>>植物所在花瓣缺失分子機制研究中獲新進展
花瓣通常是花中zui顯眼的器官,具有吸引傳粉者的功能。但是,在有些被子植物中,花瓣是不存在的,形成了無瓣花。導致花瓣缺失的原因尚不清楚,但在毛茛科被認為與一個基因(即APETALA3-3,簡稱AP3-3)的“不表達”有關。然而,由于只關注了少數幾個物種,前人的研究還存在一些問題,如:花瓣的缺失是否真的與AP3-3的“不表達”相關?如果是,導致AP3-3“不表達”的原因是什么?AP3-3的“不表達”究竟是不是導致花瓣缺失的原因?
毛茛科9種植物的花部器官(左)、AP3類基因的表達模式(中)和AP3-3基因的結構比較(右)。中圖中藍、黃和紅色柱子分別表示AP3-1、AP3-2和AP3-3的表達量。
針對上述問題,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孔宏智研究組與其合作者對更多的毛茛科植物開展了研究。研究發現,在毛茛科中,花瓣的多次丟失是平行進化的結果,且的確與AP3-3基因的“不表達”密切相關。研究還發現,導致AP3-3“不表達”的原因在不同的分支中是不同的:在大馬士革黑種草(Nigella damascena)的一個無花瓣園藝品種中,一個轉座子的插入導致了該基因的*沉默以及花瓣向花萼的同源異型轉變;在野生的瓣蕊唐松草(Thalictrum petaloideum)中,該基因已經*丟失;在鐵破鑼(Beesia calthifolia)和擬扁果草(Enemion raddeanum)中,發生在編碼區和調控區的堿基缺失使得該基因不能正常表達;在鐵線蓮屬(Clematis)中,該基因具有假基因的特征,表達量極低。這些結果表明,AP3-3是毛茛科中控制花瓣發育的關鍵基因,但在不同的分支中以不同的方式被沉默或者下調。同時,盡管AP3-3的沉默的確能夠導致花瓣的缺失,但它在野生無花瓣物種中的結構缺陷和表達量下降并不是導致花瓣缺失的原因,而可能是其結果。
該研究澄清了花瓣缺失與AP3-3基因表達之間的關系,也為闡明花瓣在毛茛科及其他類群中多次丟失的分子機制問題奠定了基礎。
研究結果于3月11日在線發表在PNAS上,博士生張睿、助理研究員國春策、博士生張文根為該文的并列*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科技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的資助。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化工儀器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